工大要闻

/ HEADLINES

青春与艺术同行—民间艺术走进北工大

来源: 时间:2005-05-26

5月25日中午,由北京工业大学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主办,电控团委、学生会承办,京城百工坊文化技艺交流团举办的“中华文化周之青春与艺术同行—百工坊走进北工大”系列活动在校礼堂前拉开了帷幕。百工坊近百名工艺美术大师为北工大学子进行工艺品展览、现场制作表演。来的大师包括泥人张、、面塑、剪纸、料器、葫芦烫画、胡同张、寿山石、古典印章、香皂工艺、鹅卵石画等多种艺术门类。现场展示与表演从十点半开始,一直到下午一点整,还是有很多同学恋恋不舍,围着大师不肯离去。百工坊的负责人不得一次次呼喊“收工了,收工了,我们下次再来!”

晚上六点,在知新园一层报告厅,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昌教授为学生做了一堂关于泥人张历史渊源以及制作工艺的报告。讲座结束后,张教授走到台下,亲手为大家做了一个“妙玉听琴”的坐像。

此次中华文化周之青春与艺术同行——百工坊走进北工大旨在推广传播极具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中国工艺文为传统的工艺技艺开拓出具有创新价值的新的领域。挖掘保护、进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间文化传统,让世界了解悠久灿烂的民间艺术,让在校大学生近距离关注民族民间艺术,也让伟大的民族民间艺术走向世界,进一步培养人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在我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精彩纷呈、雅俗共赏的民族民间艺术。由于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民间艺术已经或正在处于绝迹的状态,谁来充当民间艺术的“守护神”? 民间艺人在传承祖祖辈辈创造的各种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执着地保持着民族本性,他们是民间艺术最直接的“守护神”。由于民间艺术一般是代代相传的激情之作,并不纯粹为了走向市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间艺术的发展空间。如何从手工作坊走向市场,从代代相传转而广为流传,正是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目前所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些疑惑我们走进了这些民间艺术大师之间。

胡同张:执着推广老北京文化

张师傅是满族人,六代的老北京,从小生活在老北京的市井里,耳濡目染很自然地就学会了一些老北京原汁原味的东西。“六七岁的时候我就喜欢捡砖头搭个小房子,小时候玩的东西都是自己做的,家里人都夸我手巧。”张师傅做过美工、厨子、装修、报贩,干过推销员,还自己开过餐馆。“我从事过的这些职业对我今天的创作都很有帮助,艺术是源于生活的。”

张师傅从1997年开始制作“老北京一条街”,准备用十年的时间完成包含200多家店铺、20多个牌楼的“工程”,目前已经完成了近四分之三。在制作之前他翻阅了大量资料,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收集旧时北京街景的照片;看老电影,同老人谈天说地,力求使人物与场景更加具有老北京的味道。制作“老北京一条街”,他没有画过一张图纸,完全是脑子里想好了就动手制作,主要材料是木头。另外,张师傅深爱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对《茶馆》最为偏爱。他制作了一个惟妙惟肖的《茶馆》场景,从人物造型到厅堂陈设,把半个世纪的历史转变展现在世人面前。

胡同张师傅的桌子上还摆了各种旧时北京街头的小玩具,有陀螺,小鸡逐米,万花筒等。这些玩具曾经给那个年代的许多孩子带来无尽的快乐,也激发了他们探求其中奥妙的兴趣。

潇洒的剪纸大师徐阳

  徐阳是北京市第一位获大师级称号的剪纸艺术家,他从艺30多年来,有1000多副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60多家中外报刊上发表,并两次举办大型个人剪纸展。1999年,徐阳创作的叠彩剪纸10米长卷《喜迎澳门回归》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并被该馆收藏。2001年,其作品《赛龙舟》获中国文联最高奖“山花奖”。2004年,徐阳的叠彩剪纸《福娃》获“华夏风韵全国剪纸艺术展”金奖。

  似乎徐老师今天带来的剪纸最多,在礼堂门口的桌子上一字儿摆开。徐老师的剪纸内容丰富,形态各异,色彩鲜丽,理所当然吸引了无数好奇的同学。展出刚开始,徐老师的周围就站满了观赏剪纸艺术的同学。

  在同学们的强烈要求下,徐老师终于提起了剪刀,刀起纸落,看起来那么随意,手下的作品却又那么精致!惹得周围同学连连赞叹,是真正的神剪。

烫在宝葫芦上的绝技

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寓意为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幸福长寿,而季顺续清两夫妇正是在这赋予了太多吉祥的宝葫芦上大做文章。自有烫葫芦技艺开始,基本上都是传统的工笔花鸟、工笔山水等,季顺烫葫芦的特点在于他将西洋画法体现在中国的葫芦上并且根据葫芦的形状进行创意。比如,在标准形状的葫芦上创作出的“悄悄话”、“女人是老虎”、“烟民”、“妈妈的吻”、“对话”等;还有在流线感比较好的葫芦上创作的人体图;季顺特别介绍了一个“招财鼠”,农民在种植这个葫芦的时候,有意让它长成天鹅,季顺却让它成了只“招财鼠”,可见无穷无尽的创意是让葫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

季顺师傅本不是经商之人,原从事媒体工作,因从小热爱喜爱艺术,2002年辞职在天桥市场开起了画馆。经营画馆期间也开始烫葫芦,由于季顺有着良好的文化底蕴和文学内涵以及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烫的葫芦受到客人的青睐,很快被称为“葫芦季”。

今天季顺大师带着他的许多宝葫芦和制作工具来了。他的家什只有电烙铁,而这电烙铁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种大块头的。而是如同画家桌台上的毛笔一般轻巧。季顺大师自如地稳稳地将电烙铁放在葫芦上,这儿点点,那儿碰碰,黄色的葫芦表面很快就出现了若隐若现的痕迹,无论是靠近欣赏,以后远远观望,你在那小巧独特的美人儿和调皮的孩子面前,总有种依依不舍的感觉。

肖掌柜的新工艺

什么是金蝉猴?面对这样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一定不知所云。不过,如果你问的是一位地道的老北京的话,那么答案马上就能揭晓。作为老北京的传统工艺,金蝉猴曾被无数人拿在手中把玩,细细品味。但随着时光的飞逝,这种可爱的小工艺却被人们日渐淡忘。

除肖掌柜新开发的金蝉猴外,肖掌柜的“仿真动物”也别具一格,吸引了不少同学近前观看。白纸上画出了一只猛虎的轮廓,已经惟妙惟肖了。肖掌柜的徒弟将乳胶一点点涂在画面上,再从另一张皮上拔下一小撮毛,轻轻地粘在纸上。但是肖掌柜说错了,他又全部将这些皮毛拔掉,重来。他告诫徒弟,制作动物要按照动物皮毛本身的形态来,比如颜色要渐变,毛色要配合,怪不得萧师傅作坊的老虎吓我一跳呢,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了。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