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部《阅江学刊》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协办的“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北京)论坛——碳中和实现路径与政策选择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同步举办。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主持。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助理、总会计师、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国俊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搭建互学互鉴平台,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江志红在线上致辞中期待与会专家畅所欲言、为适应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建言献策。来自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工业大学等20余家单位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共分三场举行。第一场聚焦“碳中和的能源方案”主题,第二、三场聚焦“碳中和的实践路径”主题。
第一场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主持。清华大学能源研究所所长张希良从方法学上介绍了碳中和路径的模拟模型框架,他指出,实现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措施包括科技支撑和政策与机制两大方面。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姜克隽作题为“实现多重目标的能源和经济转型”的主旨发言,他强调碳中和不再是单纯的温室气体减排行为,而是技术和经济的竞争。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的报告题目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框架思考”,他指出,未来新的电力化将以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化、智能化为责任,促进经济高质量转型。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政策部副主任董战峰在“加快健全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政策”的主题发言中提出了推进协同政策的思路与框架。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研究员杨富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原司长任树本对第一场研讨会进行了点评。
第二场探讨会由《阅江学刊》主编韩璞庚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季曦强调,实现“效法自然、国内发展、国际参与”三位一体,方能有效实现我国转型目标。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廖华对碳市场建设与运行中的信息不对称和监管机制问题进行了探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章炎麟以“二氧化碳和黑碳气溶胶观测研究”为主题作线上发言。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总经理梅德文围绕中国碳市场现状与变革展开介绍,结合北京环境交易所十几年的实践案例,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出了新思路。在点评环节,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副所长黄全胜、中国华能集团高级经济师张安华分别进行点评。
第三场研讨会由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院研究员刘宇利用CGE模型对2060年碳中和目标政策进行了模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曹剑作线上发言,分析了碳中和策略下的气候影响,并指出将温度上升控制在1.5℃以内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李庆指出,要把碳中和作为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结合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共同发力实现长江流域碳中和的空间大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王东主任介绍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中国目前的建设状况。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张丽峰对东部、中部、西北部、西南部、东北部五大区域的区域碳中和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研究员刘昌义运用综合评估模型MESSAGEix-GLOBIOM和能源电力规划模型,提出以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实现全社会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江志红、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研究员所娄伟进行点评。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与会各位专家、学者针对发言、点评内容自由讨论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会议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作会议总结。通过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达成了如下共识:第一,碳中和是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而非成本;第二,碳中和是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应当通过碳中和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带动中国产业转型;第三,应当充分利用中国制度与政策优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统筹规划,以产业升级支撑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动态实现碳中和目标。
编辑:刘潇
审核: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