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来到北京工业大学,面向15个学院、27个专业的120名学生代表讲授思政课,并与10位来自教育教学一线的思政课、课程思政教师代表座谈交流。
授课中,李奕以“立报国强国大志向 争做新时代好青年”为题,从理解新质人才的基本内涵、着眼提升新型学习能力、了解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有准备地面向新的未来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介绍了北京市聚焦六大领域打造未来产业策源高地、实施八大行动构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生态的规划部署,分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强调了坚持“五育并举”和树立新的学习资源观、环境观的重要性。他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阶段,这为同学们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希望同学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质,矢志艰苦奋斗,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精气神,在创新赋能发展的沃土上加快成长,在国之所需、民之所盼的一线“挑大梁”“当主角”,自觉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国家发展的大蓝图,立志做最好的自己,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座谈中,李奕指出,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乎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为新时代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围绕进一步做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李奕强调,一是要着力建设双向多边的思政课,在师生互动、生生互促中实现课堂多元主体思想政治水平的全面提升;二是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生精神塑造和价值引领中的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作用,以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程度作为思政课最终的评价指标;三是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大中小幼、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四个维度一体化建设思政育人体系,注重落地措施的差异化;四是要把思政之“盐”撒向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各领域,统筹学校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在二者协同一致中让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会上,学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师代表交流了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做法并表示,要持续探索创新工作方法,为培养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阚和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一重要论述为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对于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有一些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把道理讲深,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对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理论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为此,我十分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钻研领会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等科学思想方法,并将之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对于许多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我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分析,让同学们不囿于人云亦云的浅见、偏见,注重认识把握表象背后的规律和本质,并从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魅力,不断提高深度思考能力。
把道理讲透,就是要把严肃的理论语言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话语,做到深入浅出。思政课教材内容必须具有政治和理论上的严肃性及严谨性,但是教师在授课时绝不能照本宣科,生硬灌输,要善于把严肃的理论语言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话语,增强教学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在这方面,我的做法就是要善于运用生动的现实案例来分析和佐证理论,即把讲故事与讲道理结合起来,相互融通。人都是爱听故事的,用故事阐发道理就容易做到生动而透彻,富有实效性。要把道理讲透,思政课教师除了强化理论学习外,应在平时注意搜集、分析各种生动鲜活的案例素材,将之作为必备的功课。
把道理讲活,就是要善于联系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切实助力学生成长。思政课教学本质上是师生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一种互动交往,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不能搞大水漫灌,应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特别是善于联系学生的实际,把准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需求,为他们释疑解惑,弥补欠缺,促进全面发展。我经常在课前通过交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思想心理、专业特点等,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和问题开展教学。比如,在讲授我国新发展格局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专业前景和未来职业发展;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六个必须坚持”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启示。我相信,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道理既是高大上的,也是朴实、接地气的。只要善于联系学生的实际开展思政课教学,就能把道理讲活,让道理助力大学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婧:回归学生——把课讲到学生心坎上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嘱托和期待。课比天大、学生至上。教师并不因站在讲台上,而跟学生之间产生任何有形或无形的鸿沟。然而真正的平等和尊重并不容易做到。从学生几千封来信的倾心话语里,我不禁思考一个核心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到底能给学生什么,如何才能真正让教学回归学生,为课堂寻回热情?
只有把学生当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当冷冰冰的“机器”,才能真正实现“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育人目标。其核心是做到“两给”——给温度、给理由。机器不需要温度,插上电就工作。而人需要,需要被看见,被听见,需要知道他的同龄人也有这些苦恼,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值得被“懂得”。在他们眼里,小小的苦恼也会被老师共情并用深刻而完备的逻辑去解惑。机器不需要理由,输入指令就有结果,输入代码就能执行,从不需要问主人为什么。而人需要,人人都爱听为什么。学生称之为“洗脑课”、“水课”,大概率是被“强加结论”的“执行”给伤到了。我们的思政课需要解答为什么,而不把任何熟悉的结论当作理所当然。有理由,才能有共识。具体而言,讲好思政课要坚持在育人目标上回归学生,在教学设计上回归学生,在课程评价上回归学生。
我们常说教学是无底洞、良心活,也经常受困于教学难量化、难评价。其实,学生的变化就是最直接的评价。从萎靡傲慢走近课堂到能量满满走出课堂,从有色眼镜到余音绕梁,从负分到零分再到满分,从“空心人”到“强内核”。受教育者的变化就是对教学工作最有力的评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生就是最大的家国,因为他们是未来;回归学生,就是指向未来。
马克思主义学院赵聪聪: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协同,以教师“用心”激发学生“真心”
问题导向即教师围绕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学生疑点全方位重塑教学内容,形成“提出问题-定位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四重教学逻辑。一方面为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时代的口号,问题来源于实践。思政课教学要更加注重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我们在理论讲授同时,要开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调研参观、访谈交流、组织拍摄、设计制作、演讲汇报等,特别是围绕北京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023年我有幸获首批北京市“青年名师工作室”,工作室即围绕“大思政课”建设理念,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协同,提出以教师“用心”激发学生“真心”,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近期工作室在学校、学院支持下带领大中小学师生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开展主题为“坚定文化自信 勇担文化使命”的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路径。教师用心设计,组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学段教学团队,挖掘利用古建馆实践教学基地文化大资源,汇聚古建馆讲解员、专家教授大师资力量,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探究,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了以教师“用心”激发学生“真心”,使学生在实践参与中真正生发出文化自信,感受到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青年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作为青年思政课教师,更要始终坚持以“六要”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深化问题导向、实践协同教学理念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用心用情用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晓平:用好北京红色文化资源,让北工大思政课“红起来”
北京红色资源丰富厚重,镌刻着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承载着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推进北京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是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的逻辑必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通过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融合、学校小课堂与京华大课堂贯通、师生走出去与“大家”请进来并举、教学与科研并行,讲好“小故事”,讲透“大道理”,增强了课堂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学生喜欢听、听得进、真受益。
注重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融合。课上,“红色故事我来讲、伟大精神我传扬”,师生共讲北京红色故事,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特色板块。课下,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北京红色文化场馆调研,完成北京红色文化主题特色作业,增强了学生对北京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教师红色文化优秀课例获评北京市大中小思政一体化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1项,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红色实践专项赛一等奖。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相融合,形成了以实践为导向的红色主题教学特色。
注重学校小课堂与京华大课堂贯通。组织师生结合校史馆、党建馆等校本资源、以及首都更为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到北大红楼、李大钊故居、陶然亭公园等地开展实践教学,实地讲述北京党史人物故事及精神风范,录制“讲红色京华故事,忆百年辉煌党史”系列微课。作为“北京工业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马院教师在校内外围绕北京红色文化主题进行宣讲,马院研究生“真理之光”宣讲团成员担任校史馆、党建馆讲解员,收到很好的宣讲效果。学校小课堂与京华大课堂相贯通,形成了丰富、分众、生动、有层次的红色文化宣讲生态。
注重师生走出去与“大家”请进来并举。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刘建少将、刘岳巡视员等一批知名专家、杰出校友、行业先进代表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讲述红色故事,广受学生好评。师生走出去与“大家”请进来并举,打造了红色思政课的大课堂、大师资。
注重教学与科研并行。马院教师注重挖掘北京厚重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其生成逻辑、精神形态、时代蕴意,把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做为研究方向,先后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获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教育部项目1项。教学与科研相并行,形成了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互补双赢的良好局面。
北京红色资源丰富厚重,见证着我们党在北京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是讲活、讲深、讲透思政课的资源富矿。北工大马院人将持续注重把北京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让红色成为北工大思政课更加鲜明的底色,让北工大思政课“红起来”,让北工大思政课有趣有力有盼。
马克思主义学院陈艳飞:坚持以学生为指向,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思政课教学从根本上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思政课建设要有所成效,需要突出人的因素,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需要满足为基础、以学生的存在和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为动力,把学生作为教育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教育结果,使学生始终以“在场”的方式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深入了解学生,这种了解既不是对理论家抽象概括的人的一般特征的机械移植,也不是教师在头脑中基于主观设想或经验判断的简单建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面鲜活而具体的对象生成的精准判断;不只是教师一般地肯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是把基本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需要满足及其主体性培养上,不仅要考虑自己想给学生传递什么,还需要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更需要思考的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并以学生的视角反观教学活动,将学生指向这一教学理念融入和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过程的系统化、教学内容的精细化、教学对象的个性化和教学时空的延展化。
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桦:以“三个结合”打造特色化思政教学
思政课教学不应该是每位教师以同样的内容讲授一样的抽象原理,更应该具有每个教师自身的特色。
第一,结合自身研究,将思政课堂学术化。思政课程的讲解应以教师的专业研究为基底,注重内容的主次、本末、详略,从而让课堂具有深入性特色。思政课涉及的内容理论性强,知识面广,任务量大,教师若想做到面面俱到,课堂难免就会肤浅枯燥。如果教师自身没有非常深入的理解,那么其讲解便不可能清晰。因此,我的课堂内容之“主、本、详”便是根据自身的研究基础,再结合课程具体内容而定的,只有“心里有底”,才能够讲得自信,讲得明白,讲得透彻。
第二,结合关联语境,将思政课堂现实化。在立德树人目标的指引下,思政课教学需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情境意识和认同情感,从而让课堂具有现实性特色。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结合课堂内容的“立足点”。比如,面对多数学生长在首都,全部学生学在首都,我便将更多的课堂案例立足在首都的发展,以及更大层面的国家发展之中。由此,如何“植根首都、科技报国”是我课堂中时常讨论的问题。只有课堂具有现实性,才能够让学生理解自身所处情境,激发认同感情,塑造责任意识。
第三,结合学生实际,将思政课堂个性化。思政课教学的对象涵盖了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教师的教学要充分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点,从而让课堂具有鲜活性特色。基于我自身伦理专业的背景,一方面,从学生大分类上来说,本校学生以工科为主,故我更多地为大家讲授“工程伦理中的价值观”问题。另一方面,从学生小分类上来说,生物医药工程的学生更关注基因编辑中的人性问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生则更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的价值隐忧,如此等等。结合自身的专业研究与学生特征,教师便能够让课堂内容更加贴切,也使得学生对课堂内容更感兴趣。
数学统计学与力学学院杨庆生:懂、悟、信、爱——高质量教学与高水平育人互促互进
课程思政是“大思政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一环,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战略举措。我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我们将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聚焦为懂、悟、信、爱四个字,达到高质量教学与高水平育人互促共进的目的。懂——以能用、会用、善用为目标进行知识研习;悟——通过实验、实践、实际进行能力培养;信——以明识、明德、明志为价值引领目标;爱——以情商、情操、情怀为人格养成的核心内涵,培养时代新人。懂、悟、信、爱四个字贯穿了人才培养的全链条,也是我们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效能与突出亮点。
我们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得到了国内专家与同行的赞誉。《工程力学》课程获得国家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多门课程获得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新华思政、人民公开课邀请我校进行了讲座和案例展示。受教育部高教司的委托,面向全国力学教师进行了课程思政教育培训,参加人数1万多人,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经济与管理学院杨韡韡:经世济民,以政经智鉴西方微观波澜;育才树德,培家国情怀,铸经济栋梁
经济为体,思政铸魂。在构建经济学知识体系基石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们理解社会运转机制、把握经济规律,引导学生深入经济学的核心,探寻其内在的逻辑链条和客观规律,使其能够灵活运用经济理论解析现实世界。用渗透式的教学方式,巧妙地将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吸收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间感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塑造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的新时代栋梁之才。
马列智慧,真理探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规律。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理论的指引下,学生们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伟大理论的核心要义。通过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学生们不仅探寻到了经济学的真理源头,更从中领悟了深厚的思想渊源,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特别是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其与新型生产关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维度。他们深刻理解到,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伴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而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进一步坚定了学生们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中西互鉴,智辨真理。在经济学的学习中,我们特别重视中西经济学理论的对比。通过深入剖析不同理论体系的假设前提与结论,鼓励学生以辩证的眼光审视西方经济学理论,既要看到其合理性,又要洞察其局限与误区。我们还将辩论比赛引入经济学的学习中,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明晰真理,坚定信仰,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此外,带领学生阅读经典经济学著作,深刻体会经典著作中蕴含的智慧与洞见,更加深入地理解经济学的历史脉络、理论体系和思想精髓,以全面掌握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使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见解。
史鉴未来,砥砺前行。在经济学的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古今经济学思想的碰撞与融合。鼓励学生走进中国经济史,从古代经济学家的思想中汲取养分,与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进行对比和碰撞。既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及所面临的挑战,更能清晰地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深厚根基与远大视野。这种跨时空的对话,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经济学视野,更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我们旨在培养出一批既具备深厚经济学素养,又具备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