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至12日,为期三天的中爱联合“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成功举办。大会旨在深化中爱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更加积极主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本次大会围绕低碳行动、环境保护、城市更新、数字化转型发展、中爱国际科研合作政策和机遇、中外合作办学的机遇和挑战等主题举办了6场主旨报告、4个分论坛和2场圆桌会议。各领域中外专家阐述学术观点,分享学术成果,深入交流思想。
继开幕式上4场精彩的大会主旨报告,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副校长塔茨曼·克罗作“通过教育、研究、创新和运行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探索历程和取得的成绩。爱尔兰贸易与科技局资深市场顾问宋李彬介绍了爱尔兰贸易与科技局的主要职责、服务范围以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的相关政策支持。
低碳行动分论坛上,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李丽分享在高效绿色电池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推动锂离子电池低碳化发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喀拉·英格利希介绍了清洁能源技术、碳捕集与封存、氢气地质储存、地热能利用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爱尔兰的地质存储潜力等研究情况。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波拉·卡洛尔介绍了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在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的最新探索和实践。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卢岳介绍了先进原位电子显微学表征技术方法,以及钙钛矿光伏材料及器件在光、热、湿条件下的微结构演变过程及衰减机理。
环境保护分论坛上,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莎建议依据不同城市发展类型提出适合的环境经济转型路径,以促进资源循环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生物与环境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保罗·布鲁克斯倡议利用生态原则来设计和优化传统混凝土建工程,以保护物种和生态多样性。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建筑、规划和环境政策学院助理教授张云鹏以中国太湖为案例,研究探讨了分区规划在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中的潜在价值。北京交通大学环保技术研究院院长姚宏针对双碳人才培养提出了“本研贯通、学科融通、产学相通、国际互通”的“四通”人才教育教学模式。
城市更新论坛上,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汪坚强结合对北京市丰台区42个社区的研究,揭示不同尺度要素对住区碳排放的影响机制,提出既有住区的低碳更新策略。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地理学学院助理教授杰瑞米·奥尔巴赫分享了在北美和爱尔兰开展的健康城市环境领域研究项目情况,为中国城市化更新提供参考借鉴。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建筑、规划和环境政策学院助理教授奥拉·伊斯特拉特介绍了从居民视角对街道宜居性和活力进行评价的框架方法,并进行中欧视角对比。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王崇烈介绍了当前北京进行城市更新的宏观社会背景、优秀实践案例以及城市更新趋势。
数字化转型发展分论坛上,北京工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文思介绍了自主开发的多功能可穿戴眼动追踪系统及算法,分享了其应用于近视预防、斜视诊断、智能可变焦眼镜制造等领域的广阔前景。北京交通大学自动化与智能学院副院长宿帅介绍了轨道交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意义、关键技术、典型应用和面临挑战,分享了关于智能类专业/学科学生培养的深入思考。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王燊深入阐述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深度强化学习技术,在优化城市道路交叉口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
在中爱国际科研合作政策及机遇圆桌会议上,北京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介绍了中国国际科研合作相关政策。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科研处科研战略研究高级经理皮特·斯科特介绍了欧盟“地平线欧洲计划”等科研项目的具体申请方法。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机遇与挑战圆桌会议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跨境教育评估与合作处项目主管刘瑀介绍了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流程。河北金融学院党委书记徐永赞介绍了基于实践的融合、融通、融创“三融”办学理念及成效。
通过举办专题论坛,中爱两国学者进一步交流学术成果、探索合作方式,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及其相关学科的协同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对进一步深化两校在高等教育领域更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合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双方的合作层次与合作领域,更好地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
编辑:刘潇、曹雨
审核:钟嶷盛、祖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