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8日下午,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邀请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作“诺奖之路与技术创新”主旨报告,来自意大利、韩国、法国、中国香港和内地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负责人围绕“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作主题发言。

丹·谢赫特曼,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沃尔夫基金会执行主席,2021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以色列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了具有准晶体结构的合金,在晶体学研究领域和相关学术界引起了很大震动。目前,准晶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应用到材料学、生物学等多种领域。
1982年,丹·谢赫特曼教授在实验室通过显微镜发现了一种具备“五重旋转对称”属性的晶体,并将这种物质取名为准晶体。此前,学界普遍认为,所有晶体都是以“规律重复的周期性”结构存在的,而根据晶体学原理,周期结构只有一、二、三、四、六重对称性,因此五重旋转对称的晶体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丹·谢赫特曼教授的发现在当时引发了很多争议。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放弃对准晶体的研究。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出现,多年后,丹·谢赫特曼教授的理论才得到科学界的认可。在主旨报告中,丹·谢赫特曼教授简要介绍了固态晶体、晶体学等材料学基本概念,细致回顾了在科研过程中发现准晶体的过程、发表学术论文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论文发表后遇到的困难。他的科研经历充分展现了科学家追求真理、探究真理、坚持真理的不懈追求。报告过程中,丹·谢赫特曼教授向参会嘉宾和北工大师生毫无保留地介绍了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秘诀,即TEM(透射电子显微镜)、专业性、持之以恒、坚持热爱和保持自信。
丹·谢赫特曼教授的报告引发了现场师生的强烈反响和极大热情。在交流互动环节,丹·谢赫特曼教授忠告年轻学者,要保持热爱和钻研,用发自内心的热情选择好研究领域,通过实际行动努力成为所在领域的第一,并影响和带动他人,为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论坛第二个环节,由意大利贝尔加莫大学校长、“CI-LAM中意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创始成员塞尔吉奥·卡瓦列里(Sergio Cavalieri),韩国汉城大学校长李昌远,PSL法国国立高等矿业大学ITN学院院长布里吉特·德·安德烈亚-诺瓦尔(Brigitte d'Andréa-Novel),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朱新远,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尹晓波,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王伟围绕“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题分别作主题发言。

塞尔吉奥·卡瓦列里以“跨越技术的死亡谷——来自贝尔加莫创新生态系统的经验”为主题,从“当地的创新灯塔”“塑造学生创新思维的创业型大学”“沟通中意制造业的桥梁”三个方面介绍了贝尔加莫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强调了高校作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者”的核心作用。

李昌远以“汉城大学:领航全球产学研合作”为主题,从“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应对策略和独特优势”“加强全球合作实现科技领跑”三个方面介绍了汉城大学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个性化实践,呼吁全球高校共同加入创新潮流,用科技赋能未来生活。

布里吉特·德·安德烈亚-诺瓦尔以“国际技术转移探索与实践”为主题,介绍了法国矿业大学的情况和数字转型学院成立的背景,详细介绍了在数字工程、数字卫生、文化和创意行业等领域所作的探索和实践,表示愿与各国高校一道,在数字赋能发展和转型方面开辟新的路径。

朱新远以“从实验室到市场,锻造科技成果转化的沪江创新新码头”为主题,从“背景形式与使命要求”“制度优化与生态构建”“成果转化实践与探索”三个方面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经验成果,尤其介绍了高端医疗器械、智能康复设备、仿生机器人等成功案例,表示愿意携手北工大共创科转新范式。

尹晓波以“‘融合’——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为主题,从“使命推动学科的融合”“科技与经济的融合”“两地文化的融合”“全球顶尖人才的融合”四个方面介绍了香港大学科技创新的新路径,表示香港和内地加强交流合作才是最重要的创新范式。

王伟以“融合与创新-北京工业大学成果转化探索与实践”为主题,从“背景与趋势”“基础与特色”“探索与实践”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北京工业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发展历程,表示将秉持“把握机遇、敢闯敢破、群策群力、贯通机制、持续发力、争创一流”的发展思路,推动学校科转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作出北工大贡献。
文字:曹雨
摄影:刘晓迟、廖宗霖、李昊骅、王晴、蔡逸秋、郭天艺、学生记者团
编辑:刘潇、曹雨
审核:钟嶷盛、祖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