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9日上午,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进入主题论坛环节,聚焦“多要素融合打通高校成果转化全链条”主题,6位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领域的资深专家带来精彩的主题报告,分享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
主题论坛期间,多场合作签约、揭牌仪式相继举行,推动校地企融合发展。


北京工业大学联合北京国家高山滑雪有限公司、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首都体育学院开展战略合作签约。通过“创新载体、科技金融、开放枢纽、多元场景”四维体系,探索高校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场景化转化模式,打造校地融合的“北京范式”。


为促进多要素产学研深度融合,北京工业大学与首都体育学院、北京控股集团深化“工体融合”战略,共建研修、实训基地,打造“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业应用”闭环,探索“新工科与新体育”交叉学科发展新路径。在校企领导的共同见证下,北京工业大学高山滑雪训练基地、首都体育学院乒乓球训练基地、北京控股集团与北京工业大学体育产业高端人才培养研修基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揭牌成立。

博洛尼亚大学知识技术办公室主任、NETVAL董事会成员安德烈亚·拉瓦奥利以“意大利知识转移二十年演变历程”为题展开报告,强调在知识转移层面,不需要考虑竞争,应该考虑合作,通过合作创造一个共享经验的网络。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寿仁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提升路径”为题展开报告,强调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产业开发到商业实现,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迭代优化的过程。

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匈牙利知识产权与技术业务组负责人查巴·瓦里以“大学科研成果商业化中的法律考量”为题展开报告,强调合作网络、研究资金、监管是影响大学研究成果商业化的主要因素。

费德里科二世大学教授乔治奥·文特分享了费德里科二世大学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强调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大学都应该知道自己必须进行改变,要将技术转移纳入到日常教学当中,融入学校的创新生态系统当中。

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ISTA)秘书长、香港理工大学企业发展院院长/知识转移中心总监王家达以“香港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人才培育计划”为题展开报告,强调该校对于技术转移的政策非常明确,要求所有有使用价值的知识产权都要离开学校,为社会创造价值。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机关党委书记、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杨树兵介绍了教育部与江苏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情况,强调要解决高校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不能转的问题,就要强化需求导引、目标导向。

北京国际技术交易联盟理事长张璋主持召开“国际技术经理人谈科转”圆桌会议,将论坛再次推向高潮。马来亚大学副教授、创新与企业中心(UMCIE)主任阿兹努尔·萨布里,香港大学青年科创中心总监、香港大学科技创业核心部主任汪鹏,中国德国商会(AHK Greater China)创新中心总监克里斯托夫·黑林,墨西哥中国中心创始人兼总裁、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技术转让办公室(OTT)中国代表、“中墨商业发展计划”创始人兼董事、蒙特雷亚太技术研究院主任、浙江大学讲师方硕,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一带一路”大学科技合作联盟副秘书长王燕聚焦“技术经理人专业队伍培养”“技术经理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词展开深度交流,探讨“如何推动技术经理人专业队伍培养和技术转移专业队伍建设,构建各国家和地区共同认可的技术经理人培养与认证体系”以及“如何通过机制创新与生态优化,提升技术经理人在成果筛选、价值评估、供需匹配、交易谈判等关键环节的专业效能”等热点话题,引发与会来宾和师生的思考。
文字:刘潇
摄影:刘晓迟、廖宗霖、李昊骅、王晴、蔡逸秋、郭天艺、学生记者团
编辑:刘潇、曹雨
审核:钟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