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要闻

/ HEADLINES

【奋进双一流】北工大教师在第五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创佳绩

来源:教务处 时间:2025-05-28

近日,第五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结果揭晓。北京工业大学6支教师团队斩获佳绩,获奖数量创参赛以来新高,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数学统计学与力学学院黄秋梅教授团队,主讲的课程《高等数学(工)》是学校工科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核心课程,具有周期长、学时多、覆盖面广的特点,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课程团队一直秉持“厚植数学基础、助力人才培养”的课程育人理念,持续深化“三维驱动,六态共举”的课程育人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掌握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在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在能力培养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价值引领中实现课程育人。团队负责人黄秋梅教授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课程和教材先后荣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教案、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教材等奖项。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陈洪芳教授团队,主讲的课程《物理光学》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面向大三学生开设。课程团队聚焦于培养“眼中有光,手里有器,肩上有责”的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通过内容体系重构、方法体系创新、数智教学环境创设的教学创新突破,形成“三维四阶”教学模式,为培养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注入创新动能。团队负责人陈洪芳教授是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校级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出版《物理光学基础与仿真应用》融媒体新形态教材1部,课程先后获评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和优质本科教案,参评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外国语学院赵乾坤老师团队,主讲的课程《学术英语-听力》是都柏林学院大一学生的公共基础核心必修课程。课程团队以“筑牢基础,融合创新”为教学改革理念,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构建形成了中外合作办学外语教学“125”混合式教学创新改革模式,从教学内容、方法、工具、环境、评价五个维度推进创新改革,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痛点”问题,为学生适应中外合作办学全英文学习环境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课程获评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校级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校级重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立项等,团队负责人赵乾坤获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一等奖、校级优秀青年主讲教师奖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亚丽教授团队,主讲的课程《无机材料工学》是支撑北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专业核心课程,面向大三学生开设。教学团队面向国家“双碳”战略与无机材料产业数字化升级需求,以培养具备绿色工艺设计和数智技术应用的新工科人才为目标,构建“内容绿色化、实训数字化、评价多维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幅提升,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团队负责人王亚丽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课程先后获得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二等奖、多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团队承担教改项目,发表教学论文等多项成果。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高红丽副教授团队,主讲的课程《大学物理》是公共基础必修课,面向全校一、二年级工科本科生开设,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团队以 “AI协同、个性学习”为基本理念,助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精神。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北京高校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校级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奖项。主讲教师获评北京市青教赛二等奖、北京高校本科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校级优秀青年主讲教师。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熊文教授团队,主讲课程《城乡综合社会调查》是学校首门社会实践类国家级一流课程。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式街道的人本观测与治理研究》与责任规划师多年实践,课程团队将教室与实验室搬入胡同杂院,自主开发SPPS人本调查技术与设备,开展人本观测、公众参与和设计实验,培养十余届本科生。教学团队连续七年荣获北京市优秀责任规划师荣誉称号,师生调研成果同时获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与第17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主讲人入选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大栅栏历史街区胡同探访》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批“感知中国”实践基地。

本次大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涵盖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及现场汇报等内容,是全国高校教师教学竞赛的顶级赛事之一。为备战本届大赛,学校提前谋划、多措并举,各部门积极配合,协调联动。通过宣传动员、政策解读、专题培训等全方位支持教师参赛,先后组织校赛选拔、一对一辅导、模拟答辩演练,最终取得7个团队参赛、6个团队获奖的历史佳绩,彰显了学校教师教学创新的卓越成效和备战竞赛的精准施策。

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发挥校院联动作用,组建专业指导团队,从课程实录、创新报告、现场汇报等方面为参赛团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培训,全力做好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备战工作,力争在全国比赛的舞台上取得新突破,助推我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编辑:刘潇、曹雨   审核:钟嶷盛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