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校园

/ BJUT TODAY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⑥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9-11-19

金秋时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人民日报推出系列评论,聚焦“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解析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背后的制度之基、治理之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⑥

▲《人民日报》11月14日9版 版面截图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就能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各民族共同奋斗,绘就了精彩的时代画卷。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千余户村民全部住进新房,所有自然村通硬化路,通信网络全面覆盖,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独龙族的今昔巨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少数民族“一步跨千年”的生动实践,成为各民族共同奋斗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共同书写了我们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我们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我们伟大的精神。近代以后,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党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7年来,民族地区累计减贫2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下降到4%,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56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推动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事实证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就能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坚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就一定能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坚持全国一盘棋——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⑤

▲《人民日报》11月13日9版 版面截图

凝聚党心军心民心,集合人力物力财力,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让一切创新的活力充分涌流,让一切创造的动力竞相迸发,才能不断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前不久港珠澳大桥迎来正式开通一周年。大桥口岸进出口通关时间缩短四成,累计84.45亿美元货物经大桥进出口……这座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彰显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一显著优势,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70年来,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天,从高铁飞驰到核电出海,从全球减贫贡献率超70%到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30%,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是全国上下连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的集体行动。面对洪水、地震、疫情的考验,面对金融危机、贸易摩擦的挑战,我们之所以能在关键时刻履险如夷、化危为机,正是因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形成共同抵御风险的全社会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凝聚党心军心民心,集合人力物力财力,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就能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邓小平同志曾说,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大”既意味着发挥规模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意味着各地情况不同、禀赋各异,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无论是对口帮扶、对口援建搭起的东西部优势互补的“连心桥”,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都旨在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中,“协调”是重要内容。这就需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十个指头弹钢琴”,注重各个领域、各个区域之间的统筹兼顾,使得各项政策相互配套、相互耦合,在协调均衡中形成整体效能。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需要激发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改革开放40多年光辉历程,也是一个不断革除体制机制积弊、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过程。进入新时代,从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到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给予地方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再到建立权力清单、负面清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系列改革举措,正是为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蕴藏于广大群众中的创造活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让一切创新的活力充分涌流,让一切创造的动力竞相迸发,才能不断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70年来,从成渝铁路、宝成铁路,到京九铁路、青藏铁路,中国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建设起一个个通江达海的伟大工程,使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从2.18万公里增长到13.1万公里。南北西东、无所不至的铁路网象征着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各条线路、各个站点同心合力、协调联动,中国发展的大动脉就将畅通无阻,继续创造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④

▲《人民日报》11月12日9版 版面截图

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制度文明的发展,更体现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治理智慧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既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实基础,更为实现良政善治筑牢坚强保障

今天的中国,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共识。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首次明确国家监护,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即将施行,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段时间,一系列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立法工作亮点纷呈,展示着法治中国建设的累累硕果,更标注着全面依法治国的前进步伐。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从“法制”到“法治”,一字之变,制度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动态体系转变,意味着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我们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确保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们建立权力清单、负面清单等制度,用法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我们修订环境保护法、建立环保督察制度,用法治为美丽中国保驾护航……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制度文明的发展,更体现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治理智慧。从治国理政的全局出发,更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判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然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修改立法法,增加民主立法的制度和程序规定;制定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坚决维护国家安全与核心利益;修改中小企业促进法、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立法质量不断提升,法治之网越织越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引领和保障。可以说,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既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实基础,更为实现良政善治筑牢坚强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从制定民法总则到审议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从贯彻食品药品领域“四个最严要求”到对疫苗管理进行专门立法,我们的很多立法,关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司法领域,扭住司法责任制“牛鼻子”,回归“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基本司法规律,并筑起防范权力干预司法的“防火墙”“高压线”,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目的就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次全会作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的部署,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改革发展稳定,离不开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发展,有赖于法治赋能;百姓平安福祉,靠的是法治守卫。继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就能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③

▲《人民日报》11月11日9版 版面截图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正是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我们的制度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我们的治理才能实现自我革新的优化

人民当家作主,贯穿国家治理各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来到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律草案意见建议征询会正在进行。“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话语,道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这样做起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才能具有深厚基础,也才能凝聚起强大力量。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重大项目该不该上马,民生政策该如何设计,发展与环保怎样统筹……现在,各地在推动重大决策时,通过民主恳谈、民主协商等多种形式倾听群众意见、汇集各方智慧。我们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点和优势。事实充分证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我国国家制度深深根植于人民之中,说到底就是要密切联系群众,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全面深化改革,“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贯穿于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为人民”是不变的价值追求,“人民性”是永恒的价值底色,目的就是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回望历史、环顾世界,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在理论上鲜明提出、在思想上明确要求、在实践中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的很多制度创新,都是来自群众首创。“枫桥经验”形成独特的矛盾调解机制,小岗村的“红手印”按出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广东蛇口“杀出一条血路来”推开经济特区制度的大门……正是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不断激发蕴藏于人民的无穷力量,我们的制度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我们的治理才能实现自我革新的优化。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全会对此作出部署,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这一基本定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含糊、不能淡化。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我们就能汇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②

▲《人民日报》11月8日9版 版面截图

我们之所以能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

我们推进各方面制度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放在首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我们之所以能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正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了国家历经风险挑战而持续发展壮大,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政治稳定,实现了活力与秩序、发展与稳定的平衡。在中国的治理体系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体现为总揽全局、同向发力的效率,体现为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体现为长远的规划、决策和执行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我们推进各方面制度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担负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大职责”。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70年奋斗历程说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能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①

▲《人民日报》11月7日9版 版面截图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有力保证

既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又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吸收借鉴其他制度文明成果,并随着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各方面制度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627个民兵扶贫小分队奔忙在贫困山乡。经由扶贫小分队帮扶,曾一度处在生活困境的贫困户,成了当地的“石蛙大王”;曾隔断红土乡天落水村2700多人出行的滔滔董家河,如今一桥飞架。放眼神州大地,这样的脱贫案例不胜枚举。

全国17.68万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倾情帮扶,覆盖全部12.8万个贫困村;7.64万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000多万贫困人口受益……沉甸甸的“脱贫答卷”背后,是各方资源的统筹协调,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众志成城,是举国之力的攻坚克难。我们所创造的“脱贫奇迹”,体现了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之治”正在迈向更高境界。

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科学制度体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们坚持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符合国情、有效管用、得到人民拥护。

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有力保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让我们能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让我们能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让我们能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为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保证。

既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又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吸收借鉴其他制度文明成果,并随着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各方面制度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