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工大

/ BJUT IN MEDIA

现代教育报:北京工业大学:全员打造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来源:现代教育报 时间:2022-04-01

2022年3月18日,一场线上线下联动的研讨会正在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如何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如何把握点、线、面的关系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如何以学术讲政治、以历史接现实,展现课程的思想智慧和理论魅力……从早上9点开始到中午12点多,大家的热烈讨论仍在继续。这场专题研讨会,是北京工业大学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三周年之际,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再学习再动员再落实,也是学校党委就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质量开展系列行动计划中的具体落实举措。

三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党委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先后召开6次党委常委会、2次领导班子务虚会,专题研究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校党委书记、校长先后12次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现场会推动协调相关工作。学校布局实施“课程质量创优计划”“教师队伍提升计划”“学科建设攀登计划”“课程思政协同计划”“服务北京攻坚计划”等五大行动计划18项重点举措,推动形成了全校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让思政课日益成为青年学子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持续擦亮马克思主义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

让思政课在守正创新中实现质量提升

时间回到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2019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并就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明确要求。

经过多年建设,思政课的极其重要性已在北工大全校上下形成共识,然而思政课到课率抬头率不高、师生互动性不强等痛点问题却依然存在。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正在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主动占领这一新平台新载体,利用手机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是北工大的思政课教师们在一起经常交流讨论的问题。

“与其严令禁止,不如因势利导,让学生把手机带入课堂,让手机成为我们的教学工具。”《思想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沈震在回忆“中成智慧课堂”系统的研发过程时如是说,“我们通过这个系统将传统的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通过同学们手中的手机来实现课堂教学互动、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功能。”2020级本科生刘天鸣在学习过这门“时髦”的思政课后感慨道:“真是没想到,老师会嘱咐我们别忘了带着手机上思政课,而且老师问完问题后,我们一起在手机上参与,大家的答题情况和数据分析很快就出现了屏幕上,这种方式确实能让我们更加专注于课堂,让思维跟着老师走。”

思政课改革不但要重视方式方法的创新,而且要更加强调课程质量的提升,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三年来,学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更加注重在教学内容上的与时俱进,让思政课有意思更要有意义。

2019年10月8日,国庆假期后的第一个教学日,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的高峰教授就在自己的课堂上第一时间为同学们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庆70周年期间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发同学们的热议。“在当代爱国,就是要把爱中国共产党,爱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爱社会主义三者结合和高度统一起来。”高峰掷地有声地讲道。这样的一堂思政课,让高峰和他的学生们一起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头条报道,更让人欣喜地是,通过课程主渠道的讲授,让课堂里的每名学生深深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重任就在自己身上,每一名青年的奋斗和努力,都将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和成就。

三年来,北工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开展集体备课,定期开展教学示范、教案研讨、理论培训,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助力全体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同时,严格落实督导听课制度、教师相互听课制度,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获评2021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入选的2项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获评全国优秀项目,参与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虚拟仿真金课建设标准制定工作。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种子的同时,北工大思政课教师们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探索之路上也收获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让思政小课堂在社会大课堂中提炼升华

“作为一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努力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汇的时代背景,更好地将中国之治的生动实践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吴宝晶教授如是说。实践是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的重要方式,办好思政课不仅要在理论上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认识世界”,更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检验真理”和“改造世界”。

“行走中的思政课”是近年来北工大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品牌建设项目。学校组织师生结合北京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走出课堂,到李大钊烈士陵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地开展实践教学,先后录制了6期“讲红色京华故事,忆百年辉煌党史”系列微课,讲述了北京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孕育地的党史人物故事及精神风范,努力做到以故事打动人、以道理影响人、以信仰感染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云录制的微课《“一带一路”开启中国对外开放新时代》登上“学习强国”平台,截至目前浏览量已近50万次。

2021年12月,在学校宣传部发布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主题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于洁所讲授的主题“在奋斗中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命脉”赫然在列。这是近年来北工大精心打造的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他们面向高校师生、党政机关干部、社区群众广泛开展菜单式宣讲,而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为主体的研究生宣讲团就是其中的一支生力军。这支成立于2019年的研究生宣讲团,坚持“聚焦党史国情、聚焦时代发展、聚焦师生关切”的工作思路,按照“理论学习、实践宣讲、讲学互促”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遴选优秀研究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学理论、读历史、悟思想、强实践,围绕传承党的革命血脉、源头创新助力中国创造、青年党员在抗击疫情和扶贫支教中的奋斗奉献等内容进行宣讲,成为青年学子中先学一步、深学一层的榜样力量。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教学是连接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抓手。北工大积极推动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衔接、统一联动,让实践教学成果最大化地延伸了理论教学的成效,得到了业内的普遍认可。近年来,北工大师生以参加“双百行动计划”为契机,在服务新时代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的实践中深刻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学校陆续建立了密云张泉村、劲松街道、松榆西里社区等社会实践基地,有力推动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常态化运行。2021年,“85后”思政课教师赵聪聪指导学生撰写的实践调研报告在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红色实践专项赛中荣获一等奖。

在抓牢思政课程主渠道的同时,学校注重深耕课程思政“责任田”,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过程中,探索构建了“线下线上、课内课外、理论实践、精准滴灌”的课程思政模式,遴选出69门精品课程进行重点培育,《工程力学》、《经济学原理》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年春天,一门校级思政课《大国首都》正在积极推进中,学校统筹校内外优势师资力量,聚焦“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来系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落地生根和生动实践,让青年学生在了解北京、服务北京、建设北京的进程中准确把握首都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核心要义,更加发自内心地热爱北京、热爱祖国,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担负起建设新时代大国首都的历史重任。

让思政课教师成长为学生最喜爱的教师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体思政课教师寄予殷切期望。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一遍又一遍回响在每名思政课教师的心中,成为大家“三省吾身”的标尺。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师陈艳飞是一名2016年入职的青年教师,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回忆起自己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的过程,她感慨道:“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始终保持对思政课教学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始终葆有对教学的热情和执着;要始终坚持从学生出发,只有将目光投向学生、将视角定位学生、将精力倾注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要以深入科研为支撑开展教学,只有自己对一个问题有深入研究时,才能以理论的彻底性让学生真懂真信。”

近年来,北工大党委将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既指方向,又抓保障。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听思政课、讲思政课,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有力推进了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和质量的双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名师工作室”、“名师培育工作室”,举办“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论坛”,落实“一师一档”和集体备课制度,完善“思政课教师挂牌授课”制度,开展个性化教学诊断,创新“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课程思政组织模式,将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规定动作”,从“案例—课程—专业—学院”等方面层层推进课程思政……在这一系列组合拳下,北工大思政课教师逐步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科研能力和课程质量得到了持续蓄力,一批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快速成长、脱颖而出。

在2021年秋季学期的学生评教中,讲授《形势与政策》的赵大兴、张丽琴,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孙逊以及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夏园园等4名思政课教师被学生们评为全校最受喜爱的教师前十名。青年教师常婧、赵聪聪在2019年、2021年分别斩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作为学校培育思政课教师的重要平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基地获评2020年北京市优秀研究基地。

奋斗不止,精进不怠。打造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学校党委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党委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更为有力有效的措施,在“十四五”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予以统筹推进,构建起铸魂育人的长效工作机制,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牢思想根基、奠定坚实基础。

文字:谢桂生、刘潇         编辑:曹雨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