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如潮的掌声一次又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响起。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的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北工大”)志愿者高文彬胸佩红花,上台领奖。“圆梦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现场讲话的字字句句都讲到了我的内心最深处。”这个22岁的小伙子难掩激动,“闭环73天的志愿服务经历,将是我铭记一生的圆梦之旅,也是我人生中开启未来的新起点。我已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并担任北工大第十届支教团团长,这个夏天我就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发,去新疆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继续将北京冬奥精神和北工大人爱国荣校的传统发扬光大。”
高文彬不仅是北工大436名冬奥志愿者中的一员,更是北工大3万余名师生员工中的一员。从2008年的“北京欢迎你”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北工大人如此幸运,既是“双奥之城”的见证者、亲历者,更是建设者、参与者。2018年9月,率先成立北京高校首个冬奥志愿服务骨干学校;2020年9月,成立学校服务冬奥工作专班;2021年1月,获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培训基地……从志愿服务到人才培养,从文化传承到科技创新,从“思政小课堂”到“冰雪大课堂”,国有盛事,必有北工大人的孜孜以求和不懈努力。
冬奥有我“强国一代”的青春誓言
时间回到冬残奥会闭幕式的“向志愿者致谢”环节,6名志愿者代表挥舞着花束向全场致意,其中之一就是来自北工大的志愿者王雪纯。这名“95后”党员,小小的身材却有着大大的能量,她先后参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的志愿服务,也是学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突击队的小队长。这一次,她担任志愿者经理助理,先后四次带领100余名志愿者保障开闭幕式运动员的集结、入场和疏散,做到了运动员“零滞留、零走散、全回村”。“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很幸运有机会走上全球瞩目的舞台,更幸运的是1月4日我们在冬奥村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每每想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总是充满了信心和干劲。”王雪纯分享着她的喜悦与骄傲。
作为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通用志愿者唯一来源高校和专业志愿者来源高校,包括高文彬、王雪纯在内的436名北工大志愿者奋战25个业务领域,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5万小时,是所有冬奥志愿者中服务时间最长的群体之一。灿烂的笑容、饱满的热情、专业的服务,北工大志愿服务团队不仅把“村里”抵离、居住、用餐、乘车、运动、生活等方方面面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及时、高效、果断应对了一系列突发事件,赢得了大家的高度赞扬并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称号。北工大志愿者频频出现在外国运动员的“冬奥朋友圈”中,向全世界展现了“强国一代”的青春力量。
“我们的同学是与代表团打交道最多、服务运动员最深入的一批志愿者,大家一般每天6点多起床出发去冬奥村,晚上9点多坐班车返回驻地,冰雪相随、星月相伴成了最寻常的记忆。虽然忙碌辛苦,但没有一名同学叫苦喊累,都在全情投入、全力付出。”校团委带队教师康晨说道,“最不容易的是我们顶住了疫情的压力,将全体志愿者安全健康地带回学校。我们建立了‘四个每日’工作体系,每日疫情巡查保安全、每日会商研判摸底数、每日解决问题稳情绪、每日谈心谈话促成长,助力冬奥村(冬残奥村)赛时在运行的53天里实现了保障人员零感染、村内疫情零暴发、疫情风险向城市零扩散的3个‘零’。”
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四朵“小雪花”,她们是手举日本、俄罗斯奥委会(ROC)、奥地利、德国代表队名牌,引领运动员入场的常相钰、邹畅、刘峥峥和蒋苏平。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北工大是最后一个接到引导员任务的。学校快速成立工作专班开展了三轮选拔,这四名姑娘从156人中脱颖而出。然而精彩亮相的背后,她们却各有各的“小艰辛”。常相钰从小有个参军梦,参加体检时意外查出身体异样,她毅然带病训练;邹畅为了展现更好的形象,加强运动在一个月内减重15斤;刘峥峥彩排时遭遇设备故障,在无法听到导演指挥的情况下,镇定自若走完全程;先天脊柱侧弯的蒋苏平作为替补,每次训练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完美绽放。
此外,还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小雪花”在通州马驹桥的物资仓库进行着10万份观赛物资的分装工作,他们是来自北工大的120名城市志愿者。在8天的时间里他们分三个班次、12个小组,认真备料、耐心分装、多重核验,确保每位观众一件不多、一件不少拿到一套防疫物资,在安全的前提下拥有良好的观赛体验。
“为了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学校党委成立了服务保障临时党委,定期组织临时党团支部开展主题教育,引导闭环内党员师生冲在一线,同时为大家提供学业交流、朋辈指导、心理建设和物资保障等全方位支持,确保同学们以良好身心状态安全圆满地完成任务。”副校长刘建萍介绍道。
专业专注 定制化人才培养的冬奥标准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们定向培养了60名赛时实习生,这次的冬奥会也不例外,2019年、2020年我们先后择优选拔了33名计算机技术方向的冬奥赛时实习生,经过两年多的专业系统学习、深入了解需求、全员岗前实习,他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做好了专业专注的充分准备。”信息学部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赖英旭讲述了从“奥运班”到“冬奥班”的定制人才培养模式。
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备期间,有24名“冬奥班”研究生提前一年上岗,奔赴竞赛与非竞赛场馆的16个岗位,完成通讯设施布局、服务器搭建、与技术提供商无缝对接等工作,参与了场馆前期建设和一系列测试赛运行,为确保赛时信息联通、通讯顺畅作出贡献。
回忆起那段共同奋斗的时光,在张家口赛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叶腾飞深有感触地说:“冷!张家口的冬天真的特别冷!为了对成绩系统进行合理布线,虽然我们有场馆设计图纸,但也需要自己爬上跳台去踩点。这样才能亲身体会运动员出发和落地时的环境,才知道如何计分、怎么布线最合理。”在零下20多度的环境中,他们一次次地现场勘察、修改方案,换来了赛事的成功举办。
在这个“冬奥班”里,还有一名北工大人熟知的“明星辅导员”,他是“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连欣康,同时也是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站的第110棒火炬手。“我手里的火炬代表我们青年一代对祖国的无限忠诚,火炬接力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也是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精神的传承。”讲述着这段难忘的经历时他不禁感慨,“这33名赛时实习生既热情更专业,他们用热情融化了冰雪,更用专业的技术确保了赛事的运行。作为信息学部的学子和辅导员,我想为大家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点个大大的赞!”
从容自信 大放异彩的中国文化元素
说到浪漫唯美、创意满满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北工大素质教育学院副教授杨嵘回忆起四年前的这样一个场景。“那会儿正好是期末,我给即将结课的学生们布置了一份课程作业,题目就是设计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舞台演出,现在是我给同学们交答卷的时候了。”近年来,杨嵘接连参与了多项重大任务,先后担任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的导演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的执行导演。这次冬奥会开幕式,他担任分场导演负责运动员入场式、升会旗唱会歌、火炬点火等重要环节。他带领团队日夜打磨,配合总导演张艺谋将创意发挥到极致。冰雪雕刻的“中国门”缓缓开启;戴着蓝白“虎头帽”的引导员高举“中国结”串联而成的雪花引导牌;来自河北省阜平县大山里“虎头虎脑”的孩子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以“一叶知秋”方式点燃奥运圣火……“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让中国人听懂,更要让世界都能听懂。语言在这样的追求面前几乎微不足道,心与心之间的感应才是联系世界的最强纽带。”在三尺讲台上,杨嵘努力为青年学生打开一个窗口,播下艺术的种子,鼓励他们开启一段融入家国情怀的艺术梦。
2月1日,农历大年初一,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来到北京冬奥村,为休战壁画揭幕并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个吸引着各国运动员纷纷签名合影的“和平之光”休战壁画,其主创团队负责人正是来自北工大艺术设计学院的教授邹锋。冬奥会恰逢春节,如何把中国文化元素加入其中,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呢?邹峰带领团队经过反复设计论证,最终采用了春节的典型文化符号“灯笼”作为主体造型,同时创造性地将历史悠久的、来自新石器时代的“玉龙”融入其中。让“和平之光”既完美诠释奥林匹克精神,又充分体现了设计创意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青山、梅花、长城……国家体育馆水墨元素的景观设计、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把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中文化与艺术的积淀展现得淋漓尽致。北工大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杨忠军于2021年3月起担任国家体育馆场馆运行团队品牌、形象和赛事景观经理,他带领团队运用蓝色、蓝白、竹绿色为主色调的“青绿山水”水墨画设计,匠心独运地呈现东方文化魅力,确保了景观设计和实施的完美统一、冬奥组委的品牌形象与愿景的有机结合。
自主创新 精彩背后的北工大“黑科技”
除了浓浓的“中国味儿”,“科技冬奥”也是本届冬奥盛会的一大亮点。作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北工大集中人才学科优势打造了一批“黑科技”,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冬奥会的“硬实力”。
在本届冬残奥会上,中国轮椅冰壶队不负众望、成功卫冕。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运动员们的刻苦训练,也离不开北工大信息学部毋立芳教授团队研发的辅助训练系统。冰壶比赛中,运动员需要在有限的投掷回合中充分利用和改造赛道光滑度,完成有针对性的投掷动作。此前,中国轮椅冰壶队一直采用“激光打线、人工观测”的方法辅助训练,虽然有效但无法定量分析。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毋立芳团队采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目标检测跟踪、虚拟显示等先进技术,研发出“冰壶瞄准偏差预测及运动轨迹显示智能系统”,将误差精准控制在1厘米以内,助力我国在该项目上保持了稳定的绝对竞争力。
位于延庆赛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让人叹为观止,它由16个角度、倾斜度都不同的弯道组成,360度回旋的第11弯道更是全球唯一,设计施工难度之大令很多业内同行望而却步。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的正是北工大城建学部刘占省副教授团队,他承接下“冬奥场馆安防综合数据集成分析及智能评估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功破解工程体量大、涉及专业多、模型精度高等技术难点,构建了一套精度达到LOD500的BIM技术示范工程模型,为“雪游龙”托举中国健儿腾飞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在赛事期间,还有一些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寒冷环境下观众从四面八方涌入场馆,走哪条路能最快抵达座位,走哪个门可以躲避拥挤?疫情防控下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如何顺利错峰,最大可能减少风险?……北工大城建学部陈艳艳教授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项目“冬奥客流信息服务技术及系统研发”,在简单中创造了不平凡。她带领团队研发了“冬奥赛区客流自适应信息服务技术及系统”,将观众和工作人员的进出场效率分别提高3%和7%,拥挤度降低20%和10%。不仅如此,该系统还能在整体调控的同时满足部分用户的个性化出行需求,有效保障了赛事人员走得稳、走得顺、走得准、走得快。
传承创新 讲好冰雪上的“大思政课”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有场馆设施等物质遗产,也有文化和人才遗产,这些都是宝贵财富,要充分运用好,让其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为此,学校从直接参与服务保障工作的700余名师生中选拔出25名宣讲员,组建了北京工业大学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师生宣讲团。“一位位宣讲员,就是一个个传播北京冬奥精神的火种。我们将在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开幕式上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全面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程,同时启动校内首场宣讲报告会,用这堂冰雪上的‘大思政课’更好凝聚奋进力量。”校党委副书记李四平介绍道。
入选宣讲团的姜蓉是体育部的一名教师,年初她刚刚带领北工大滑雪队获得首都高等学校大学生第十五届滑雪比赛团体冠军,然后就转战北京冬奥会,担任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的国内技术官员,她深有感触地讲道:“切身参与到你追我逐的激烈赛场,让我真正体会到冬奥会比拼的不仅是体育技能,更是团结拼搏向上的精神。”连续4次荣获全国高校体育工作最高荣誉“校长杯”的北工大素有体育强校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我们深化‘五育并举’,在推进体育思政建设方面开展了很多探索,比如:以体育课程为主渠道,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锻造人格意志、提升综合素质,以体育场馆为载体,凝聚大学精神、弘扬奥运文化,以队伍建设为抓手,让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教师都更加明确了自己所承担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副校长吴斌介绍说。
梦圆时分,亦是起航时刻。“冰雪之约、大国之诺,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北工大的努力方向。下一步,学校党委将启动实施以‘保安全、保质量、保落实、争满意’为主要内容的‘三保一争’专项行动计划,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发扬北京冬奥精神,持续奏响‘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校党委书记姜泽廷讲道。
北京日报:https://bjrbdzb--bjd--com--cn--ca49c18pd.3pco.ourwebpicvip.com/bjrb/mobile/2022/20220419/20220419_m.html?v=1650348148969#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