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新冠病毒军团局势图”中,表示中高风险点位的病毒标志把位于北京东四环的“北工大要塞防御据点”围了个圈。
网络上流传的“新冠病毒军团局势图”。(图片来自网络)
在北京本轮疫情中,北京朝阳区是疫情防控的重点,新增感染者较多。地处朝阳区的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北工大),周边多个小区因出现病例划为中高风险区。
近期,北京市也多次提到,高校、养老机构、福利院、工地等人员密集场所仍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在这场与病毒的较量中,北工大的目标就是严防死守,将风险牢牢拦截在校门外。
与其患得患失,不如挺身而出
从“担心”到“安心”,北工大2019级工艺美术专业本科生蔡逸秋觉得,“很快,好像就是几个小时的事儿”。
蔡逸秋记得,封校那天是4月23日,正好是周末,她原计划和同学在北工大平乐园主校区拍摄文化节宣传视频。“突然就收到封校信息,疫情一下就到了身边”,她说。
北工大有平乐园主校区和中蓝校区,其中中蓝校区以研究生居多。
中蓝校区的环境与生命学部2020级硕士研究生王津铭记得,收到封校消息时,她正盘算着填写“五一”假期的离校审批,如果通过的话,她可以回唐山给父亲过生日,“原先没疫情的时候,只要有小长假,就会回家一趟”。
王津铭回忆,得知封校后,有的同学开始在班级群里表达担心,过了不久变成互相安抚,讨论的话题也开始转向“咱们一块儿去干点什么,把担忧的问题都解决”。
4月23日,校方发布的《致北京工业大学全体师生的一封信》提到,“坚持快字当头,有效阻断病毒传播,坚决守护每一位师生的平安健康。”
就在当天,学校操场上迅速搭建起了核酸检测点位,火速集结的志愿者和后勤人员给师生补充防疫物资等。
2019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刘东林是第一批写下请战书的志愿者。就在年初,他还参与了北京冬奥的志愿服务。北京冬奥会期间,他曾和其他志愿者一同在北京冬奥开幕倒计时两分钟前紧急将一名初筛阳性的涉奥人员护送回冬奥村,及时排除险情。4月6日,他刚刚结束冬奥闭环后的集中隔离回到校园,没想到碰上了疫情。
同学们申请做疫情防控志愿者的“请战书”。(北京工业大学/提供)
事实上,第一批签名申请志愿服务的学生中,不少同学都有冬奥志愿服务经历,第一位签下名字的高文彬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当天,51名学生志愿者从早上10点忙活到下午5点左右,中午的盒饭是在操场的看台上吃的,“那时候大家都饿了,很快就吃完了”。
在学校各类班级或社团群聊发布的志愿者招募通知下,不少同学跟帖回复“我可以”,也有同学称这就是“北工大速度”。直到看到全校师生第一轮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的推文,刘东林才放心。他记得,当时大家都说,“这是个奇迹”。
尽最大可能争取跑在病毒前面
空间管理、人员管理、生活保障……疫情之下,高校如何迎接这场大考?
据北京工业大学疫情防控专班提供的资料,本轮疫情后校方统筹建立健康观察区、临时住宿区、缓冲区和方舱隔离点,“尽最大可能争取跑在病毒前面”。
其中,健康观察区以不低于每1000人5间的标准储备,按照次密接人员、同时空人员和高风险人群三类人群梯次分类使用。校外的融实国际交流中心也扩容为健康观察区,全力保障应急储备。
学校也逐步形成了包括健康观察区、缓冲区、临时住宿区的场地储备。
除了日常核酸、物资保障外,当时北工大还有一项重要任务,要在符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对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中蓝校区开始“降密”行动,尤其是将中蓝校区1800余名2022届毕业生转移至主校区。
平乐园主校区占地面积为中蓝校区的23倍,在校师生不足6000人,完全可容纳部分中蓝校区学生搬迁后的学习生活。另外,2020级硕士研究生即将毕业,他们需要返回平乐园主校区办理各类手续,搬到主校区迫在眉睫。
为此,北工大与北京市朝阳区多部门反复分析研判,多轮推敲论证后,才定下了全程闭环转运的搬迁方案。
5月11日早上6点左右,王津铭和其他志愿者提前赶到会议室准备编织袋、打包箱等物资,半个小时后,“搬家”开始。4条通道,10辆大巴,84个车次,千余名师生志愿者,学生转运工作有序开展。
“紧急、复杂、严峻”,王津铭形容,在校外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她意识到,“有一种责任感,叫我行动,出一份力”。
北京工业大学中蓝校区毕业生搬迁。(北京工业大学供图)
与此同时,主校区的“安家”工作也不能落下。北工大物业管理服务中心综合管理部经理孙海燕说道,学生宿舍每天不少于4次消杀,留观楼则每天不少于6次,“一次消杀差不多需要40分钟,宿管得长时间保持哈腰的姿势,每天要走一两万步”。
学校进入相对封闭管理后,每个宿舍楼建起来临时党支部群,楼长、层长、宿舍长和宿管、辅导员等收集学生遇到的学习生活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免费剪发,延长免费网络使用时长,发放酸奶、香蕉暖心小食等建议经过讨论后一项项落地。
“妈妈能做到的事儿,我们也能做到。”孙海燕说,学校里都是天南地北来的孩子,有的可能一两年都回不了家,宿管们尽可能为孩子多做一些。学生们也常和宿管沟通交流,母亲节的时候,有的孩子还给宿管阿姨送了小花。
隔着屏幕,老师也希望和同学多互动
疫情防控要求之下,课堂从线下转入云端,不少同学已经习惯了起床之后,先打开手机或电脑,进入网课教室,等待屏幕亮起。
即便是隔着屏幕,老师们也希望尽可能与学生多互动。刘东林笑称,互动首先是从点名提问开始的,“老师有时候就说,哪怕你们开麦跟我聊两句也行”。
2020年春季学期刚接触网课的时候,2018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肖金晟觉得那是种“未知的状态,屏幕上突然出现老师的脸,背景也从黑板变成了家里或是虚拟背景”。
两年过去,学校已经搭建了成熟的网课系统,可以实时听课,还能自由回放。如今,肖金晟已经完成了毕业设计的大部分内容,还剩小部分收尾工作。由于实验室暂停开放,在学校和导师的帮助下,他的论文收尾工作通过线上模拟实验收集数据和资料。
蔡逸秋最期待的木漆课业转为线上,利用3D建模搭建木漆制作方案。“漆画和编织的手工活儿可以继续,木漆需要动用大型机器,没有老师在旁边指导很难开展。”她希望疫情可以早点结束,“和老师面对面学,把方案变成真正的作品,在系里展览出来”。
特殊时期,除了上网课之外,校园里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抗疫活动。蔡逸秋介绍,学校合唱团自己创作了歌曲在网络上传播,她则把书法工具搬进了活动室。“一开始是我写,把工具留在那儿之后,像是一种接力一样,一个接着一个都在写书法。”
中蓝校区外,学校还与属地单位及街道协调,开辟出约3000平方米的封闭场地作为室外活动空间,艺术设计学院的同学们把墙壁当成画板,画出他们眼中的战“疫”故事。
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戈凡曦、刘心悦的墙画作品《同心战疫 中国加油》。(北京工业大学/提供)
王津铭发现,学校大门关闭后,宅在宿舍的同学反而少了,朋友之间互相约着打羽毛球、踢毽子、投沙包,“感觉像是回到小时候那种没有手机,但是很充实快乐的日子”。
留在学校后,她通过视频连线给父亲庆祝了生日,“妈妈在家,爸爸在单位的封控区,我在学校,我们全家在三个地点过了这个特殊的生日”。
“现在出不去,倒有时间看看北工大了。”疫情之前,孙海燕的日常是上班时间在宿舍区忙活,下了班之后,赶回房山区照顾家中老小。“我听到一起工作的姐妹们说,其实学校挺漂亮的,月亮湖,湖边上的花,现在我们都在聊这些,还会拍下来做成电子影集”,孙海燕说。
刘东林、肖金晟等冬奥志愿者一直坚守在战“疫”志愿者岗位上,他们把冬奥期间留存的纪念口罩,在娱乐活动中作为奖品发放给同学。
“在闭环里的时候就想着要吃火锅,闭环出来就封校了,现在吃火锅变成我解封那天的愿望了,等了很久了。”刘东林说。
中国青年报新闻客户端:https://s.cyol.com/articles/2022-05/21/content_k30wMgS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