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7月8日召开科技工作大会并发布《北京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该行动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打造具有自主创新活力、产业发展保障、高端人才集聚的创新高地,到2024年基本建成具有北工大特色的科研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学校科技创新硬实力与科研文化软实力,打造地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标杆,为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据了解,行动计划共包括6个大项和18个小项,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汇聚优势学科力量,支持前沿原创科学问题研究,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努力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迈出坚实步伐。近年来,围绕国家和首都重大需求,北工大在解决“卡脖子”难题方面产出了一系列成果,突破铝合金微合金化,成功应用于深海远洋工程和船舰等领域;研制变极性焊接机,应用于航天、运载等领域;RV减速器齿廓和激光器微通道制造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打破国外技术封锁;预应力钢结构新体系、工程结构抗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北京地铁、鸟巢、大兴机场、冬奥赛场等重大工程建设……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整合新材料、智能制造、能源环境、生物工程等优势科研资源,聚焦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在物理、生物、信息等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擦亮“北工大智造”品牌。
行动计划提出,要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高水平领军人才的领航作用,加快汇聚培养创新人才。2015年以来,北工大先后有3名科研工作者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自主培养院士的重大突破。此外,“十三五”期间学校还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面向未来三年,学校将依托城市碳中和零碳关键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汇聚和培养一批引领国际科技前沿的战略科学家、高水平领军人才,创新管理机制,释放人才创新活力,还将推进“基地+”科研生态体系建设,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自主权,形成重大科技成果长链条过程培育机制。
打造大平台、培育大成果也是未来三年学校科研创新工作的重点任务。目前,北工大已建设了“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两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实现了市属高校牵头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下一步,学校将设立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培育专项基金,持续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参与世界一流科研仪器装置平台建设, 成立城市碳减排协同增效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推进纳米生物医药精准诊断子平台建设,建设面向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极端环境条件等高端装置的物质科学跨尺度交叉研究特色平台,力争新增北工大牵头建设的北京实验室。
围绕成果转化目标任务,行动计划以服务北京高精尖产业、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重要目标,将重点加强与北京各委办局、亦庄经济开发区等区域的深入对接,以碳中和产业研究院为牵引,主动承担北京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规划,对接“三城一区”,推动建设碳中和产业研究院等一批跨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合作基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立地”优势,搭建以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主体的专业化中试平台和孵化平台。
北工大科学技术发展院负责人表示,行动计划的出台,是学校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在即将召开的科技工作大会上,将推出学校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一揽子配套措施。目前,学校正在积极开展走访调研、对接需要,已与朝阳区、怀柔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共识,共同推动各项行动计划落地实施。
光明日报新闻客户端: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ce9409db0a1640cb8771855103e5e2aa
文字:董城
编辑: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