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工大

/ BJUT IN MEDIA

新京报新闻客户端:立足北京,北工大面向大一新生正式推出《大国首都》校级思政课

来源:新京报新闻客户端 时间:2022-09-21

历史悠久的北京,“都”与“城”是什么关系?聚焦“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北京,如何向着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迈进?9月21日,记者从北京工业大学获悉,从这个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工业大学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正式推出了校级思政课《大国首都》,向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阐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时代课题。据介绍,北工大近70%的本科生为北京生源,超过70%的毕业生在京就业,学校结合新时代首都发展实际,希望探索出一条坚持首善标准的校级思政课建设之路。

9月20日,《大国首都》第一课开讲。 受访者供图

首堂课让学生深入理解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历史经纬

9月20日晚,《大国首都》的第一堂课在北京工业大学通州校区的第四报告厅开讲,距离开讲还有10分钟,容纳近300人的课堂已座无虚席,还有很多同学选择站在报告厅的后面旁听。

“能选到这门课的都是手速快的人。”开课现场,北工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云的一句话引来同学们的掌声。“这门思政课是面向大一新生的选修课,我们在周二、周四开设了两个课堂,最大容量接近600人,但我们开通选课的四小时内,就有超过2200人选修。”丁云为学生们介绍了开课的意义、目的以及课程框架。

据课程负责人、北工大党委副书记李四平介绍,《大国首都》校级思政课采用的是专题式、团队化授课模式,每个专题都组建了一支教师团队。他们中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学研究著名学者张宝秀等专业领域的学术大家,也有参与首都城市建设发展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士,还有校内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代表。“我们举全校之力建设这样一支授课团队,让老师们用情怀打动学生,用理论启发学生,用实践带动学生,真正达到思政课情理交融、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效果。”李四平说道。

“每个人都会和脚下的土地有情感链接。”张宝秀在首堂课中讲道。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张宝秀用一段段历史和生动的故事把北京从“边邑小城”到“大国首都”的历程讲述透彻,让学生了解北京、认识北京。

据介绍,此次北工大开设《大国首都》课程的目标在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积极推动其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进思政课,引导师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更加热爱北京、热爱学校,自觉担当起建设新时代大国首都的历史重任。

“都”与“城”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首都文化是一篇怎样的大文章;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的底气从何而来;国际交往中心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北京的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市民诉求如何驱动首都基层治理现代化;新时代的大国首都将是什么模样……记者了解到,该课程聚焦同学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设置了8个专题,除了每周一次的课堂讲座外,还设置了社会实践调研环节,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堂”,加深同学们对课程内容的认知。

系列课程将推出录播课面向师生校友开放

课堂上,坐在第二排的卢佳谊一边听一边记笔记。她是北工大艺术设计学院的大一新生,从小就生在北京长在西城。“《大国首都》这堂课的名字听起来就很震撼,可以让我从更大的格局了解北京。”卢佳谊说道。

同样选择这门课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大数据专业学生张煜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但他却评价自己“不完全是北京人”。“我父亲是甘肃人,母亲是密云人,我小时候就在郊区长大,不是很了解这座城市,所以选择了这门课程。”张煜介绍,第一堂课上,他对于北京起源很感兴趣。

北工大党委宣传部部长刘幸菡介绍,从2021年9月开始,学校就推进《大国首都》思政课建设举行了多次研讨会。授课团队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对兄弟高校的相关工作进行调研学习,还面向学生的需求开展调研。“首善之区”的北京该有怎样的担当?北京胡同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消失吗?雄安新区分担一部分功能后,北京的政治中心会不会更纯粹?“同学们原汁原味的提问超乎我们的预期,带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讲好这门课,我们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根据计划,此次秋季学期线下讲座开课后,北工大计划录制视频课并在网络平台上线,提供给更多师生校友和各界民众观看,针对线上线下系列课程,今后还将出版《大国首都》相关教材和其他研究成果。

新京报新闻客户端:http://www.bjnews.com.cn/detail/1663774012169871.html

文字:刘洋         编辑:曹雨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