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阳区一家污水处理厂里,数十台大型设备正在运行,城市生活污水在这里由浑浊变得干净,最终汇入宽阔的河道中。近日,一堂生动的实践研讨会在污水处理厂召开,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环保自动化团队的30余名师生走出校园,走进污水处理厂,面对沉淀池、生化池、沼气锅炉、污泥干化池等典型工艺环节和大型设备,结合实验室研究成果,在社会实践中交流学习心得,汇报科研进展。
在污水处理厂控制室内,一套名为“城市污水处理全流程智能优化运行控制”的系统正在工作。“这就是我们项目小组正在负责的部分。”博士生刘禹成说,这套系统可以对污水处理后的水质进行预测,提前计算实际出水中总磷、总氮等污染物的变化和含量。
博士生孙晨暄补充:“这几个月里,团队在实验室和污水处理厂间反复磨合,现在预测的准确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在当前污水处理行业实时测量精度中遥遥领先。”孙晨暄的底气就来源于布设在污水处理厂里的一个个传感器。在污水处理厂一块长度近百米的生化反应池中,分布着众多传感器,实时监测污水处理运行状态、水质变化趋势以及异常工况等信息数据,供团队科研使用。
“这些仪器仪表布置在哪儿、放多少,大有讲究。”团队中负责数据采集的硕士生唐泽诚说,在污水处理厂技术工人的指导下,团队排除了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对数据的影响,突破了不同传感器与数据服务器的在线通讯难题,搭建了一套城市污水处理过程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数据“在线能取,取之可用,用之可信”。
长期与数字打交道的唐泽诚也在数据中发现了变化:“在采集污水处理过程数据时,我们注意到,经过处理的污水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他用数据说话——就出水总磷浓度这一污染物指标来看,数据从2019年的每升水约0.06毫克下降到了今年的每升水约0.03毫克,“污染物含量越来越少,我们见证了城市污水处理效果的提升!”
科研成果的实践应用,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供了技术支撑。听了学生们的讨论,团队指导教师、北工大副校长乔俊飞欣慰地连连点头。他说,“科研就是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这要求我们不光要在实验室里深耕技术,更要把技术放到真实的应用场景中去淬炼。”
乔俊飞介绍,北工大已经与北京多家污水处理厂展开了战略合作,将污染防治企业作为环保自动化团队的“第二课堂”,教师进驻污水处理厂了解一线运行情况、制订研究方案,同时安排学生进入污水处理厂实习实践,采集真实数据用于技术研发。“校企合作,互利共赢,共同谱写首都生态文明发展的协奏曲!”
记者手记
采访时,团队学生唐泽诚的一段话令记者印象深刻。谈到北京母亲河的变化,这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打开了话匣子:“小时候的印象中,永定河是断流后干涸的河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岸边多了绿树,清澈的水中还游着鱼儿。”如今,唐泽诚也加入到了环保自动化团队中,用专业知识为家乡的青山绿水贡献着力量。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新一代青年学子是生力军。北京工业大学与污水处理厂持续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在一线实习实践的难得机会,同时将高校科研技术应用于实际,促进城市污水的高质量、高效率处理。高校与企业共同联手,将产学研深度融合、把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正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体现。
北京日报: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2/20221226/20221226_002/content_20221226_002_2.htm#page1?digital:newspaperBjrb:AP63a8a9b1e4b0450519f6a575
文字:何蕊
编辑: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