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记者注意到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多位委员围绕“双碳”目标,为实现首都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刘学增委员:可利用社会资本助力首都绿色低碳转型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刘学增表示,当前是首都北京进入全面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发力点、展现大国首都形象的支撑点。
怎样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低碳领域?刘学增建议,设立北京市绿色发展引导基金。培育发展市场化绿色投资基金,引领其他多层次金融资本参与绿色产业投资。通过引导基金的聚集效应,培育“产业+技术+资本”的绿色生态圈,高效灵活汇集各种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本,引导更多绿色股权投资,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有效缓解当前北京绿色低碳转型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刘学增提出,可以拓展绿色产业思维,将“绿色”理念覆盖至全行业。目前我国的绿色发展基金或者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更多着眼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绿色化以及新能源的推广,但实际上所有行业都有绿色提升的空间,如医疗、消费、金融、地产、建筑、节能环保、能源等。要积极提倡广义绿色产业理念,激励投资机构针对潜力巨大的绿色市场进行投资,从而解决绿色产业发展中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在打造针对绿色产业的新型PPP模式方面,刘学增认为,要鼓励发展以发挥“绿色影响力”和实现“盈利”为目标的绿色引导基金,是创立新型PPP关系的基础。绿色引导基金必须要以追求低风险和稳定回报为投资准则,放弃超高回报预期,通过各种结构化安排降低风险,发挥引导作用,培育绿色产业。
在推动北京市绿色项目库、投资环境效益评估体系、信息披露制度等机制建设方面,刘学增表示,我国绿色产业领域存在认定规则和标准不统一、信息披露不完善、风险定价机制失灵、交易成本高、服务效率低等诸多问题。但在市场层面,已有投资机构结合海外先进理念和中国国情,在尝试对与每笔投资相对应的碳排放减少来进行量化评估。引导资本在“募、投、管、退”各个环节中有意识、系统化地将出资人、被投企业、权威机构、数据机构、公众和国际机构等相关方,通过投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打造一个绿色影响力投资的生态体系。
此外,刘学增提议要广泛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利用好国际化资本,助力北京市绿色低碳发展以及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仍是全球共识,也是很多国际资本对中国进行长期布局的重要方向。因此,北京应更为积极地参与绿色金融的国际交流与务实合作,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国际绿色金融合作模式。
徐全胜委员:建筑领域应着力实现“双碳”发展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在国家绿色低碳发展上举足轻重。建筑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新增长引擎,更是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应用领域。”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徐全胜表示,绿色发展为新时代中国建筑业指明了方向,建筑科技创新是实现建筑业绿色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节能是建筑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起点。徐全胜介绍,“建筑在能源的使用中占比高,通过建筑的保温、热回收、自然通风采光等技术的运用,可有效地减少能源负荷,实现超低能耗建筑乃至近零能耗建筑。建筑的节水、节地、延长建筑的有效使用年限等科技,也都是建筑绿色减碳的有效方法。”
而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是建筑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筑是能源的使用端,目前我们正以使用需求为切入点研究减少化石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耦合与一体化使用,同时采用光伏、微风发电等措施,实现建筑生产绿色能源,并且进一步创新储能、直流供电以及柔性电网等支撑科技。”徐全胜透露。
数字科技是建筑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技术。徐全胜表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科技正在赋能建筑行业的创新发展,开始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维中应用。
“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创新取得众多重大成果,中国也是制造业大国,这些成果转化形成的先进的产品、材料、技术,有效地支撑着高质量绿色低碳标准建筑的实现,建筑又为科技产品提供了大量应用场景。”徐全胜认为,这是扩⼤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有机结合的具体实践,可以支持制造业产品到建筑业的应用,建筑业绿色低碳巨大的市场,又可以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水平,支持我国科技由基础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到产业创新的不断迭代,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高度融合。
吴涛委员:创新绿色金融工具,挖掘低碳新路径
副中心成为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全国首个元宇宙数字艺术产业园、全国首例“数字人民币+自贸区智慧园区”落户北京;全市首支百亿规模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首笔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质押贷款有序落地等,北京市在绿色低碳方面不断加大发展力度。市政协委员、通州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吴涛表示,“虽然在绿色低碳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看到,低碳减排项目普遍存在盈利性较弱、融资风险较大、融资困难、推进期间成本增加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创新绿色金融工具,挖掘低碳新路径。”
吴涛建议,首先要用足碳减排支持政策,降低项目融资成本。“目前,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对金融机构的利率为1.75%,比1年期以下贷款利率低约2个点,涵盖绿色能源、建筑、交通等多领域。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期募资规模达到885亿元,有望撬动近4000亿元社会资本投资。我们可以重点开发上述金融工具领域项目,推动低碳减排项目发展。”
此外,要用好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推动多领域碳减排。《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为实现这个目标,吴涛建议提升北京绿色交易所企业级别到市属一级企业,以便与国家级相匹配,同时优化股东结构,增加金融监管类股东,以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目前,北京市碳排放来源主要是建筑和交通,其中交通碳排放占比达27%。吴涛建议不断完善绿色综合交通体系,依托北京绿色交易所,发展新能源汽车类绿色金融产品,持续推动公共交通等发展,用其节余的碳排放配额换取市场收益,为绿色交通转型增加项目收益。
同时,用好国际自愿碳减排市场,吸引国际绿色资金。吴涛建议可研究多开发包括清洁能源发电、绿色建筑在内的符合国际自愿碳减排标准的项目,从而通过国际自愿碳减排市场吸引国际绿色资金,增加项目收益。
市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崔铁宁。受访者供图
崔铁宁委员:加快建设绿色消费城市
当前,北京正发挥“两区”政策优势,推进“五子”联动协同,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化发展”的要求。市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崔铁宁表示,加快绿色消费城市建设是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和建设绿色北京的必然要求。
如何实现首都国际消费中心与绿色低碳消费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推动健康绿色低碳、高质量的都市消费?崔铁宁建议,加快绿色消费城市建设首先要推动消费转型升级、健全绿色低碳消费政策体系,要提升消费品质、优化消费结构,明确消费升级发展方向,进而加以引导推动。
“我们可以继续挖掘传统文化、京味文化、红色文化底蕴和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北京作为“双奥之城”,体育、健康、养老消费日趋强盛,也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开发“互联网+体育健康医疗”服务,提升全民健康消费水平;还可以发掘科技、智慧消费新热点。推广共享经济等新消费形式。崔铁宁表示。
如何健全高品质绿色消费相关政策标准体系?崔铁宁建议,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一方面为满足未来高端和绿色消费需求创造条件,创新场景。另一方面对消费升级进行引导。在供给侧,可以建立生活消费碳足迹数据库,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实现生产消费体系绿色低碳系统化转型;在消费侧,可以逐步推进碳普惠制度建设,加大绿色低碳消费的宣传引导力度。
怎样更好促进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对此,崔铁宁提议,要提升广大市民绿色低碳消费意识。通过广泛宣传、强化体验等手段提升广大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并辅以碳积分奖励等激励手段,以及绿色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推动绿色低碳消费。
此外,还可以编制绿色低碳消费行为导则,并通过普及推广绿色低碳消费模式,鼓励公众通过转变消费行为及通过碳补偿行为(种树增加碳汇,或者购买碳权)两种方式,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新京报新闻客户端:https://m.bjnews.com.cn/detail/167400254514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