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工大

/ BJUT IN MEDIA

北京考试报:实践让思政课活起来

来源:北京考试报 时间:2023-03-22

“今天的学生,能深刻地感知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与他们自身成长密切相关。”日前,“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对此,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润枝感触颇深。

如何精准把握“大思政课”背景下实践教学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与会专家提供了思路。张润枝表示,“大思政课”的实践性,在于它真正地站在社会生活层面,可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驱动学生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以实现自身思想认识与道德水平的社会化。她的学生曾经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了一项名为青年锐评的活动。他们选择自己关心的社会话题进行研讨,比如一个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是怎么成长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什么作用;或者针对他们群体中流传很广的一些小视频进行研讨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思考在社会的不同层面、不同群体中,自己怎样实现自我帮助和帮助他人。这正是他们将自己代入社会实际的一种体验。

活动现场,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彭庆红教授聚焦思政课的“实践性”内涵和实现路径作了深刻解析;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研究所所长王久高教授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深刻阐明了“大思政课”的实践性内涵与要求等。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云教授从四个维度全面解析了“大思政课”的实践性意蕴。她举例说:“我们在打造大思政课中,注重建设行走的思政课堂。学校大国首都课程中专门有8学时的实践环节。学生要组成团队深入社会生活中,比如参观北大红楼、长辛店遗址、到北京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当一天的接线员等。通过这些生动的实践活动,学校希望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能有切身感受,让学生感知实践、增强情感、担当责任。”

不久前,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杨璟和老师、同学一起前往通州区于家务乡开展实践活动。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学生还走访了通州区仇庄村,了解到该村以前的面貌和如今发生的巨变,并通过参观当地党建馆学习了党建引领的模式及其形成原因,收获颇丰。“这种形式一方面让我们获得实际参与感,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凝聚力。”杨璟说,“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我要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土地,用行动来传承精神,做一名新时代的好青年。”

文字:宋迪         编辑:曹雨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