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四唯”“立新标”是近年来教育界和科技界的普遍期盼,也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的关键。企业发布的高端装备“揭榜挂帅”项目:“蜗杆砂轮磨削摆线轮用齿轮磨齿机床的开发与研制”,揭榜人:北京工业大学材制学部纪姝婷……4月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高校和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对接仪式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为期三天的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大会暨校园开放日活动也就此拉开序幕。在当天的开幕式上,纪姝婷、李建荣、杜修力等8位北京工业大学的教师现场揭了北京智同、京能集团、北京城建集团等企业发布的技术攻关榜单,这些榜单项目都来自生产一线,是亟待研究解决和攻克的难题。北工大推出的先使用后付费等成果转化新模式也备受关注,具有重大的推广价值。
当天,北工大发布了《北京工业大学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简称“北工大科创十条”),其中先使用后付费等成果转化新模式备受关注。据介绍,这种合作模式主要是由学校筛选出部分待转化专利,允许小微企业先使用后付费,转化成功后再按约定付专利许可费;学校鼓励老师将自己的职务发明以专利实施许可方式与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营公司合作,共同进行成果转移转化,获得的收益按合同约定比例向学校支付知识产权使用费。学校将进行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改革,实现科技成果形成的国有资产贯通式管理。同时,加快高端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开展技术经理人学历教育。
在活动中,北工大还举办了科技创新企业专场双选会,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领域招募50家用人单位。让企业来校园既能找到深化产教融合的合作点,又能找到适配科技创新的优秀毕业生。
“在整个的创新链条当中,高校是创新的源头。但以往的大学,科研人员论文写出来,专利申请了,能否科技成果转化依靠个人的特长,多数没有实现应用落地。”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告诉记者:“比如,我们学校有6000多件应用前景很好的专利,其中不乏有国家和北京特别需要的。过去为啥很多出不去?酒香也怕巷子深。今年我们打开大学校门,高校搭台、科技唱戏,主动对接国家和产业需求,加速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主动把企业请进来,使用和购买北工大的专利,给我们的科研人员发榜。”
光明日报新闻客户端: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a004083f540c4d2ea2574247bdb6f657
文字:袁于飞
编辑: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