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25所高校的1400名大学生志愿者上岗。他们精通英语、法语、俄语等15种语言,在咨询引导、语言翻译、交通等101个岗位上展现青春风采,亮出“最美微笑”。
北京仿古瓷制作技艺、手工搓丸技艺、彩塑京剧脸谱……高峰论坛新闻中心里,非遗互动展示区吸引了不少境内外记者参观体验。每个展台前,都有一名翻译志愿者。北京工业大学研二学生王雪纯是中医药展台的志愿者。“很多记者,尤其是外国记者会好奇,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用菊花、枸杞泡水喝?”王雪纯笑眯眯地说,标准答案是这些食物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等功效。但这些词如果直译,外国朋友可能听不懂。
她和老师商量,用比喻的方法做好翻译。“每个比喻都会严格把关,得到展台专业老师的认可。”王雪纯说,“现在我会翻译,菊花和枸杞等中药材营养丰富,就是自然界里的维他命。如果您眼睛不适,不妨泡点菊花水,可以改善疲劳。外国人一下子就能听懂,会冲我笑。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也非常自豪!”
从2017年到202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博士王瀚洲参与了三届高峰论坛的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志愿者小组长。他说:“志愿者是一张名片,讲好外语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了解交际礼仪,举止得体。我一定会用专业的语言服务和微笑,做一颗合格的‘螺丝钉’。”
北京晚报: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3/20231019/20231019_005/content_20231019_005_3.htm#page4?digital:newspaperBjwb:AP6530c13ce4b0a9019c757426
文字:何蕊
编辑: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