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工大

/ BJUT IN MEDIA

北京日报:深度融入和服务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3-11-14

金秋十月,不仅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希望的时节。10月16日,由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和北京工业大学共建的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区正式启动建设。这是北京首个由政府和高校共建的环高校创新区,承载着区校双方持续深化校地协同,做好同题共答,以更大作为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打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金名片”的信心决心和蓝图愿景。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当有开局之力、开局之势、开局之为。这一年,北京工业大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扎实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全面提升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能力水平,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打出一系列掷地有声的组合拳。盘点一年来学校的大事,无论是“‘打开校门’主动向前一步,举办推动成果转化的首届科促会”,还是“深化校地协同,与大兴、怀柔、朝阳等地共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基地和环高校创新区”,抑或“承办全球重大挑战论坛,促进国际顶级学术交流”,这些曾在2023年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校园大事,无一不是学校积极践行“植根首都、科技报国”初心使命,以规划引领内涵、特色、融合发展,深度融入和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加速布局、迭代升级的有力行动。

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走上货架

提升服务科创中心建设能力

“签署各类合作协议22项,达成意向合同95项,意向合同金额超过1.2亿元,其中70%将在北京实现落地转化。”4月上旬,一场高校搭台、科技唱戏、企业主导的首届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大会(简称“科促会”),吸引了大量企业、兄弟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绩单。

近年来,北京工业大学(简称“北工大”)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稳居全国高校前十。如何让学校拥有的大量专利走出校园、走进市场,切实解决学校和市场之间需求不匹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快推动学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为学校领导班子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党的创新理论正是我们破解这一重要课题、走出高校科技创新成果‘酒香也怕巷子深’困局的'金钥匙'。”北工大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树君在介绍举办科促会的灵感来源时如是说。在这一灵感的启示下,学校主动向前一步"打开校门",举办了为期三天的科促会,开放自身专利蓄水池,从6000多件专利中遴选出160余件专利进行重点推介,邀请政府、企业走进校园发布政策和技术攻关榜单、挑选适配的科技创新成果,在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让高校创新的“最先一公里”与企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有机衔接的同时,凝练打造了“高效率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创新活力,高层次有组织科研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以及“创新驱动有得转,激发活力愿意转,健全制度能够转,配备队伍帮助转,校地协同成功转”的“三高五转”科技成果转化“北工大模式”。

科促会期间,学校全面对标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任务发布“北工大科创十条”,为开创学校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注入了活力。根据“北工大科创十条”,学校立足先行先试,提出了先使用后付费的成果转化新模式,由学校筛选出部分待转化专利,允许小微企业先使用后付费,转化成功后再按约定支付专利许可费;学校还鼓励教师将自己的职务发明以专利实施许可的方式与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营公司合作,共同进行成果转移转化,获得的收益按合同约定比例向学校支付知识产权使用费,并且可以换算成工作量纳入学校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体系。“‘北工大科创十条’的出台有效打通了科研工作量计算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问题,让我们这些拥有很多专利的教师为之振奋。”在科促会科技路演环节以“氢国氢城”项目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咨询的北工大教授马雪梅表示。

“科促会的成功举办充分彰显了学校‘植根首都、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是学校以首发成果强化首都意识、对标首善标准、践行首创精神的生动实践。我们要充分汲取科促会的成功经验,举一反三,在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征程中再蓄新能、再展新为、再建新功。”在科促会圆满闭幕的第一时间,学校召开了复盘会。学校领导班子在全面总结科促会的同时,为进一步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凝聚了共识,激发了斗志,吹响了继续前进的号角。

深化校地协同广度深度

布局服务科创中心建设支点

氢能是公认的清洁能源。随着能源革命在全球推开,各国正在就氢能展开一场全球竞赛,谁占得先机,谁就能抢占未来产业链的制高点。6月20日,北京首个氢能产教融合基地——北京工业大学大兴氢能产教融合基地正式启动建设,成为学校布局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区域支点以及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关键落子。依托该基地,学校将聚焦氢能产业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和成果转化,有效疏通氢能产业链条上的卡点和堵点,让“大兴绿氢、绿氢大兴”成为助力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和制高点。

在大力推动“强化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强化顶级科学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建设,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和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双基一高”学校内涵建设战略背景下,北工大依托怀柔科学城,携手金隅集团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所等优势力量于8月19日启动建设北京工业大学怀柔物质科学科教融汇基地。依托该基地,学校将聚焦物质科学与“双碳”目标,广泛吸纳顶尖科研团队,与合作单位共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共谋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力争将该基地打造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基础研究的动力源、创新人才的孵化器、成果转化的新沃土。

“深耕朝阳、联动通州、拥抱亦庄、布局怀柔,牵手北京市其他13区、龙头企业、头部高校和科研院所。”这是北工大《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专项规划》中关于“1+3+N”融合发展体系的注释。一年来,在学校持续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推进“1+3+N”融合发展体系,构建“一体两翼多点”创新发展空间布局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与属地朝阳区的全面合作,无疑是“1”字当头的首要任务。

区校协同,向阳而升。10月16日,作为与国家和首都发展同频共振、相伴而行办学之路上的坚实一步,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区正式启动建设。山是何山?谷为何谷?这个“名字饱含诗意和活力”的北京首个由政府和高校共建的环高校创新区,一时间成为社会主流媒体关注的热点。

“创新区以学校平乐园校区为核心,辐射朝阳南部九龙山、十里河/西直河、百子湾、欢乐谷地区。学校将充分发挥创新‘链主’作用,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推动‘数字朝阳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助力朝阳区南部崛起,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北工大党委常委、副校长乔俊飞说。

从无到有打造创新区,重在创新生态涵育。结合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学校围绕“四个核心要素、三个聚焦、五个高地”的创新生态涵育思路,制定了《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区建设纲要》(简称《建设纲要》)并在创新区建设启动会上发布,其中明确了创新区短期、中期、长期建设目标。按照《建设纲要》,创新区将着力推动核心区、先导区和产业区实现“三区联动”。预计到2025年,创新区整体布局将初步形成,建成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先导区,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区域支点;到2030年,在朝阳区南部将初步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园区,成为有效带动和辐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到2035年,一批具有引领效应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将陆续建成,基本建成新型产业“创新城”,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地。“在这样一张‘三步走’蓝图的指引下,我对项目在先导区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先导区首批入驻项目“超目科技”的负责人、北工大教师王文思表示。

促进国际顶级学术交流

开拓服务科创中心建设维度

“通过提升城市韧性,可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减少受灾损失。”“氢能对于实现零排放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已成为广泛共识。”“人工智能技术正进入未知领域,工程师们必须积极应对,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向前发展的同时减轻其潜在的风险。”9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工程院、美国国家工程院、英国皇家工程院共同主办,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第五届全球重大挑战论坛在北工大奥林匹克体育馆举办。论坛期间,数百位工程科技界院士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聚首,以“工程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聚焦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密切相关的“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工程方法”“碳中和的工程方案”“数字经济的工程解决方案”三大议题,以19场精彩报告、6场专题研讨为主要载体,展开学术交流,进行思想碰撞,针对世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临的挑战,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探讨以工程科技应对全球重大挑战的热点问题、前沿理论和跨学科解决方案,着力培养下一代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科技人才。

全球重大挑战论坛是中美英三国工程院共同主办的机制性活动,自2013年设立以来,由三院轮流在本国举办。北工大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聂祚仁表示:“全球重大挑战论坛是三国及全球科技合作交流的典范,是大国之间科技合作的桥梁,承办这届论坛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坚持首善标准,瞄准世界前沿,希望通过承办论坛让‘促进国际顶级学术交流’成为学校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的新维度,不断加以深化。”

“论坛期间,全球顶级的院士专家学者分享了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分析方法,很好地启迪了我的研究思路。我将继续开拓国际视野,汲取前沿技术,为工程科技界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牵头制定工业互联网领域国际标准的北工大教授杨震在聆听了论坛的主旨报告后感慨道。

高端智库是学校统筹推动特色发展,着力打造的四大特色领域之一,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智库成果。作为本届论坛的配套活动,北工大以“聚焦科技创新发展,打造新型高端智库”为主题召开高端智库建设大会,为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揭牌并成立北京工业大学智库中心,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有组织的智库建设,推动智库建设新成果更好地融入和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与国家和首都发展同频共振、相伴而行,北工大永远在路上。近期,北工大将在前期丰硕合作成果的基础上,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继续深化合作,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基地和高端装备成果转化基地。“我们将以此为新的区域支点,继续坚持规划引领,进一步强化内涵、特色、融合发展,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优化‘政产学研用’贯通机制,推动育人链、创新链和产业链‘三链融合’,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能够将‘植根首都、科技报国’初心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努力为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北工大党委书记姜泽廷坚定地说。

北京日报: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3/20231114/20231114_004/content_20231114_004_1.htm#page3?digital:newspaperBjrb:AP65527b4be4b0ec2b81cf4a14

文字:顾昕昕、张海涛、刘潇         编辑:曹雨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