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将中国建成文化强国;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事业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文化艺术人才。对照“远景目标”,青年文化艺术人才的发展建设是未来一段时期文化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等院校在文化和教育领域承担双重使命,因此,必须明确职责定位,勇担时代使命,通过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力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
■ 讲台舞台 相辅相成
“艺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殊性,所以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就需要‘既有讲台,也有舞台’。”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邹锋认为,讲台和舞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讲台是基于历史的文化传承,是学术性、理论化、系统知识传授的场所;舞台是用艺术技艺来服务社会需求的一种实践方式。讲台的学科理论需要用舞台的技艺实践来检验,舞台基于技艺实践所形成的学科理论,再反哺讲台的教学内容以丰富和提高教学的内容和质量。“因此,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教师能够立足于前沿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的发展,并且能够长期参与服务社会的艺术实践过程,这样才能把第一手鲜活的项目实施的经验带到教学中来,才能实现对于教学内容的反哺与教学水平的提升。”
“讲台与舞台的结合,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培育‘有文化的身体’,就是鼓励我们的学生能够科学掌控身体的同时,要不断向文化的至深处进军,不断学会用顶尖的身体实现我们对生活的深刻阅读与表达,就是允文允舞,文舞相融,艺文相长,技道兼修。”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介绍说,北京舞蹈学院在教育体系中科学平衡了教学与演出关系,扩大以舞台演出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的权重,学演结合,以演促学,科学配置身体训练、技能技巧、剧目学习、演出实践在不同学习阶段比重,在高等教育阶段突出以剧目教学驱动课程建设的改革方向。
在河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席卫权看来,高校在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兼顾“讲台”“舞台”有其必然性,崇德尚艺是根本,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基础,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发展保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虽然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特征,要体现鲜明的艺术特质,但同样也是体系化的教育,讲求目标、需求导向,因此,学校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方面还是需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严谨性。“换句话说,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讲究技艺训练,是一种源于感性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特殊能力,因此,‘讲台’和‘舞台’的相辅相成并非是两者简单做加法,而是需要做好基于课程建设的求真务实的顶层设计。”
■ 因材施教 突出特色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因材施教,突出特色。对此,巴图认为,在人才培养中就应自觉将普遍培养和重点提高相结合,正视差异,错位发展,有的放矢,激发活力。“基于上述认识,北京舞蹈学院实施扩大特色专业比较优势战略,扩大舞蹈表演招生规模,实施表演专业学生向舞蹈编导、教育专业分流政策,整体提升学院核心专业核心竞争力,保持和强化学院整体办学特色。与此同时,北京舞蹈学院还通过承办‘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整合优质编创和排演资源,选拔遴选拔尖创新人才。此外,北京舞蹈学院还推荐优秀师生参与国家重大演出任务,在国家顶尖舞台上精彩绽放,创排具有院校特点和教学价值的剧目,扩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组织优秀学生参与创演,担当重任。”
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召开,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文科教育是培养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人,是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文化,是形成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文化繁荣需要新文科,国家软实力需要新文科,造就时代新人需要新文科。”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天彤认为,“新文科”时代下人才规格的本质是“复合型”,其特点是“创新型”和“应用型”,不仅仅能研究、能创作,还应该能表演、能教学,是一个能将知识进行多方位整合、融会贯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意味着高校要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去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创新和建构人才培养模式。
张天彤表示,“新文科”时代培养出的高层次音乐艺术人才,应该是在多学科协同下的,更加契合当代社会需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体制下的产物,体现在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方面,就需要将学术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教学生产力,最后落实在具体课程上。在“新文科”理念观照下,高层次音乐学人才培养应突出体现在“音乐学+理”“音乐学+工”和“音乐学+文”等的学科交叉和知识融通。“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专业以外多种能力合并的综合素质。‘新文科’时代少数民族高层次音乐学人才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除了系统学习‘音乐学+理’‘音乐学+工’和‘音乐学+文’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应该在具体研究中通过学术研究成果来体现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学术视野的宽广性以及研究思维的缜密性,具体应做到以下五个方面: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学科知识、历史与当下相结合的研究观念、形态分析与文化阐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局内与局外相结合的研究身份。”
■ 产教融合 双向奔赴
哈尔滨音乐学院近几年先后与哈尔滨保利剧院、哈尔滨音乐博物馆、哈尔滨爱乐室内乐团等多家单位和企业院团建立了校外综合实训基地,使学校专业发展与企业人才需求得到紧密结合。
哈尔滨音乐学院并非个例,近年来,为了打通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从“讲台”到“舞台”的“最后一公里”,很多学校采取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
哈尔滨音乐学院艺术学系主任宋蓓认为,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命运共同体”,可以突破传统实践教育模式局限性,促进教育实践的落地与快速发展,同时,这种合作还能更好地培养艺术与技术、文化与产业跨领域复合应用型艺术人才。此外,这种合作对地区文化发展和产业升级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校企合作还是产教融合,学校和企业之间、教育和产业之间一定是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做到‘双向奔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委员孙墨青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高校在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无可厚非,但是有两方面值得注意:一方面是学校要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首要目的是使专业人才将所长与社会需求有效呼应,因此,着眼点应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另外一方面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是否有效、有可持续性。因此,双方应结合各自特点,可以从民生需要的“小而美”的合作项目着手,逐渐扩大合作内容及规模。
席卫权也表示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推动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助力教学目标的落实、到位等方面的确起到了积极的助力作用。但是学校不要为其所累,还应该严格坚守学校立德树人的基本定位,抓好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这里所指的基本功并非单一技能训练,它是包括相关人文素养、进取精神,以及品格内涵追求的统一体。”
■ 主动求新 积极面对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到来,很多艺术新样态、演出新形式不断出现,这些对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于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邹锋认为,数字化设计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作为高校应该具有前瞻的眼界,主动求新求变,主动参与数字化技术的研发,在传统的艺术创作和设计方法基础上,拓展艺术设计的路径,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与此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强度,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使其能够迅速了解和掌握先进设计技术和使用方法,适应当下数字化时代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面对文化产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很多学校还以“请进来”的方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比如,哈尔滨音乐学院艺术学系每个学期会不定期地举办“专家微课程”“课程活动月”等系列特色教学活动,邀请不同领域的业内专家、学者、行业翘楚为学生开设短期培训类课程。
近年来很多剧目已经实现了舞蹈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比如,《舞蹈风暴》“风暴时刻”环节,用“时空凝结”技术,以360°旋转解构最美时刻,还比如《金面》使用裸眼3D和全息影像加持舞蹈呈现。
在巴图看来,这些现代科技赋能舞蹈艺术的有益探索,正在改变传统的舞蹈叙事逻辑,对舞蹈本体的延伸传达提供了诸多新的可能性。巴图表示,面向未来,北京舞蹈学院提出的建设中国舞蹈数字教育中心,就是希望及时捕捉艺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研究艺术发展的新样态,探索未来的数字舞蹈样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艺术教育的深刻变革,让智能时代的美好教育蓝图在舞蹈领域得到充分的演绎和发展,以科技之光映照舞蹈之美。
北京晚报: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3/20231123/20231123_022/content_20231123_022_1.htm#page21?digital:newspaperBjwb:AP655ef10ce4b0a9019c76cc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