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工大

/ BJUT IN MEDIA

前线新闻客户端:北京工业大学周大森: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在践行中传承北工大文化

来源:前线新闻客户端 时间:2023-12-20

为重温北京工业大学光荣校史,北工大推出“口述历史”专栏,通过深入挖掘校史故事,记录和反映北工大人秉承传统、拼搏奉献、再创辉煌的奋斗史。让我们一起走近北工大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大森,聆听他和北工大之间的那些故事。

周大森,1942年10月出生。1965年到北京工业大学机械系学习,1970年毕业留校任教。从教40余年,周大森教授讲授过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多门课程,获得学校教学名师奖和“十五”教学基地建设特殊贡献奖。1992年,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期间兼任过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1997年—2003年任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后回环能学院任教;2006年,位于管庄的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和位于通州的北工大分校合并到通州办学,任实验学院院长;2008年退休。退休后,周大森曾担任北京工业大学关工委副主任、主任、老教授协会会长,并于近日参加北京工业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艰苦奋斗、产学结合

解决实际问题

我来到北工大是在1965年。北工大是北京市直属高校,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学校非常关心,彭真、刘仁同志都来过学校。在北工大发展过程中,他们向学校建议,除高考招生外,是否考虑从工厂招一些年轻人到学校学习,我就赶上了那一批招生。我是机械施工公司选送来的,在工厂工作了四年,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发动机的修理、保养工作。到学校后,我被分到了机械系的内燃机专业,我感到很高兴,也很有动力。

进入学校学习后,我觉得北工大的校风很好,领导和教师们都非常平易近人。当时学校的办学定位一个是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另一个是培养产学结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那时候的办学条件很艰苦,但大家心气都非常足,所有的建校劳动,包括植树、挖防空洞、下厂等都是同学们自己去做,和工人们一起干活。那时候,老师们还自己制作实验所用的装置,运用到课堂中。这是学校独特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自力更生,通过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承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

良好校风

建校时,北京市政府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从清华、北航、哈工大、天大调进了一批教师。我当学生时,对学校尊师重教的校风深有体会,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教育的传统美德:你尊重老先生,老先生就把你当成自己的子弟,他有什么知识和想法都会跟你交流。这是北工大应该传承的一个校园文化。

1970年底,我毕业留校了,留在内燃机教学室。我当过学生,又做了老师,所以有点感悟:除尊师重教外,很重要的一个是教学相长。作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得学。我是学汽车发动机的,我们的课程设置了内燃机原理、内燃机设计、内燃机工艺这三门专业课。但是时代在变化,汽车需要管理,汽车的电控、空调装备都需要了解,到现在发展到电动汽车,这些知识在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没学过,就需要在教学和科研中学,学完了再教才有效果。所以,作为一个老师,也要好学。当时,北京市有个技术交流站,我一般周六、周日晚上去东城区技术交流站讲汽车的电控、汽车的空调等课程。来听课的师傅们,有的在昌平、有的在丰台,年纪都很大,还骑着自行车过来上课,学生都那么好学,我就更不能让自己落下。

学科扩展

为北工大建设奠定基础

我是23岁来到北工大的,今年80岁了,不管什么时期都没离开过北工大。起初,我在系里做学生工作,1992年,党委换届我就做了学校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1994年,组织上让我去北京计算机学院。

当时,北工大只有计算机系,用的还是小型机,北京计算机学院都已经是PC机,用上了程序。1993年,北京计算机学院并入学校后学科调整,成立了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加强了学校计算机科学系建设,提升了学校学科实力,为学校通过“211工程”评审起了很大作用。与此同时,学校还与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人大第一分校)合并,之后又陆续并入国家建材局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进入“211工程”后,北京艺术设计学院并入学校,成立了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我对院校合并这方面也有一些体悟:院校合并是比较困难的,我总结叫做“先因式分解”,再“合并同类项”,这样就与北工大融合起来,通过学科扩展,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学科建设,最重要的是从刚开始培养学生自力更生和解决工程实践的能力,变成现如今要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这是北工大进入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变化。

“四个模块、两条主线”

推动“211工程”建设

学校“211工程”建设通过预审后,学校进行改革,改革的口号是“四个模块、两条主线”。

“两条主线”,就是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财务制度改革。具体量化这两条主线,人事分配主线是采用聘任制,设置岗位职责;财务改革主线采用积极的财经政策,成立学院后,给各二级学院分配部分预算,对预算执行考核,实现财务上的校院两级管理,并制定规章制度,召开财务工作会。

“四个模块”就是学科调整、教育教学、机关改革和后勤改革。首先是学科调整,将原先的18个系调整成9个学院,随着新学科发展,扩增到13个学院,通过院系合并使学科间联系更紧密,同时,也便于引进人才、争取科研项目、培养队伍和拓展生源。

第二是教育教学,那时就有教育教学大讨论,学校非常重视教学,北工大在1980年就由“二类招生”变成“一类招生”,成为北京市的重点学校。教学改革从教育计划、培养目标和师资培养几方面推进,师资培养方面注重对外交流,当时学校选派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工作教师赴韩国忠州产业大学做汉语教师,和学生一起吃饺子、采购舞狮舞龙的道具,传播中华文化。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入校要参加教师培训、赴国外培训,除了业务培训,在思政工作和学生工作方面都要全面培养。

第三是机关改革,成立了审计处、信息处、国资处等新机构,并精简了部分机构,通过设岗、聘任及奖励机制,提高了教职工们的积极性,明确了岗位职责。同时,提倡机关联系群众,北工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群众的关系非常密切,这点我也深有体会:李晨校长看学生很晚还去水房打水,发现学生宿舍没有暖瓶,第二天就通过后勤给每个宿舍配了一个暖瓶;蔡少甫校长在食堂和大家聊工作,很亲民,大家也很愿意与他交流。这种师生关系和干群关系,是北工大的一个传统,我们的机关改革,传承了这个传统。改革后,所有机关都做出了成绩,比如保卫处当时开展了科技创安项目,在教室安装了监控平台,校内关键点安装了摄像仪,学校治安情况明显好转。机关改革后,调动了机关同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是后勤改革,就是建立后勤处和后勤服务集团,实现“小机关大实体”。

在践行中

传承北工大的文化

我对北工大有很深的感情。从年轻时候到这里来学习,在老师们、领导们的帮助下不断地增长能力,到了退休,还是希望北工大越办越好。我参加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老教授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传承认知、立德树人的事,也算是“老有所学、乐中有为”。有时候会和学生谈心、交流,比如研究生要去农村支教,走之前要试讲,老同志们就会组织起来,一起给学生讲讲怎么当好老师;有些学院办培训,我们就会和辅导员讲讲怎么把工作做好。

我在北工大这些年,体会到的除了尊师重教、教学相长,更重要的一个,就是文化传承。中国古代《礼记》中记有:“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作为教师,应该让教师的志向和他们对教育的认知得到传承,这就是为什么我在退休以后,还是觉得要做点事。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不要忘了自己是教师,有机会还是要给学生做些工作,无论是思政方面、党建方面还是业务方面的,把自己已知的东西传承下去。在践行中传承北工大的文化,我觉得北工大能办得越来越好。

前线新闻客户端:http://appqianxian.ebda.cn:9009/newsInfo.html?newsId=49492&type=share

         编辑:曹雨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