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近1700项;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8536.9亿元,在全国占比13.9%;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总量首次突破10万项,与2014年相比增长近6成……昨天,在“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题采访活动中,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介绍了本市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情况。十年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北京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力量。
市基金资助科研项目近1700项
在全国各省市自然科学基金中,率先建成规模最大的评审专家库、最为齐全的学科布局体系,全面实行“包干制+负面清单”以探索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经费使用与管理机制……作为首都基础研究的重要力量,市基金年度经费规模由1990年的150万元提高到2023年的6.82亿元,资助项目数量也由100项提高至近1700项。
自2014年起,市基金还试点企业联合资助等模式,10年间累计吸引外部经费约11.4亿元,今年力争达到5亿元。市基金的大力资助,推动了基础研究成果的密集产出,2022年,本市以约1%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产出了约6.2%的高水平论文。
顶尖的成果,成为了本市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活水。2023年,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本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实现了“双突破”——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总量首次突破10万项,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相比2014年分别增长了58.4%、172.2%。
科研与工程协作跨越“死亡谷”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如何跨过产业化的“死亡之谷”,是一项困扰全世界的难题。
科技成果完成人先取得知识产权,再与学校以知识产权共同作价入股企业,开展成果转化。北京工大亚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了本市首例采用专利赋权改革试点政策,通过专利作价入股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并落地北京的企业。
从“有的转、有权转”到“愿意转、转得顺”,《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在全国率先明确给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改革其实是把科技成果转化的红利,切实落在科研人员的身上。”北京工大亚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秦文斌说。
北京工业大学就是本市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试点单位之一,在本月底即将举办的2024中关村论坛上,该校还将举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为全球顶尖科研团队和杰出企业家搭建高层次合作交流平台,聚焦未来产业6大领域的科技成果进行创新展示,力促产学研融合。
成果转化推动高精尖产业腾飞
作为工业机器人运动“关节”的RV减速机是关键核心功能部件,其成本占到整机的40%,但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关节”国产化项目最大的难题是攻克摆线齿轮制造工艺,其制造精度达4微米。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纪姝婷带领团队从最底层的刀具设计开始,实现关键工艺的国产化,成本缩减至三分之一,生产效率提升2至3倍。现在,智同科技的工业机器人“关节”已经实现年产能15万台,约90%的头部机器人企业予以采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当前,本市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医药健康、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智慧城市、信息内容消费、新材料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已经形成。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表示,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为“五子”之首,将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瞄准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同时,将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北京晚报: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4/20240408/20240408_002/content_20240408_002_3.htm?storyId=s66137f4be4b02feb3a2f8c6c&userID=0A8D44C8-1E88-416A-BF10-2463495678DC,0&isshare=1&channelId=5b165687a010550e5ddc0e72&columnId=5f095363e4b086b26e065405&contentType=12&isBjh=0&time=1712560150398
文字:刘苏雅
编辑: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