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研发的新型氢面膜具备修复和抗炎症等功能,和动辄上百元一片的国际大牌面膜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有望在医美领域开辟新赛道。”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北工大)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雪梅说。
从理论到技术再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周期较长,往往需要专业团队进行全方位帮扶。记者了解到,作为北京市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高校,北工大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三高五转”模式,即以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效率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创新活力,高层次有组织科研服务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三高”为发展目标,形成了具有北工大特色的“五转”模式——创新驱动有得转、激发活力愿意转、健全制度能够转、配备队伍帮助转、校地协同成功转,目前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走出实验室,氢气生物医学还可防脱发
目前,高端化妆品和医用敷料市场以国外一线品牌占据主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由中国人首先提出并超越现有概念和产品性能的全新产品尚为空白。
“我们发现,氢气可以引发全新的愈合方式,通过激活自身胶原等细胞外基质堆积和促进自体干细胞活化,实现多种伤口的快速上皮化和无疤痕愈合。”经过十年的理论研究,马雪梅团队原创性提出“氢医美”概念,并成功研发了新型氢敷料产品。
她解释说,相比于玻尿酸和胶原蛋白动辄过万的分子量,氢气是自然界最小的分子,新型氢面膜和氢敷料可以很容易穿透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到达皮肤深层发挥功能,在医美领域特别是抗衰老、敏感肌修复、促进伤口快速少疤痕愈合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产品,有望开启医美新赛道。
目前,社会资本对高校和科研院所早期创新项目缺乏热情,科研人员完成任务后并没有足够的风险资金等资源用于持续推动成果产业化,导致很多成果搁置在实验室,形成了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死亡谷”现象。
不过在北工大,马雪梅没有这样的担忧。“北工大是北京市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高校,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出台了多项政策,并根据新问题不断迭代。同时,学校与朝阳区开展山河湾谷创新区建设,形成了区校多方投入可持续发展机制,致力于研究氢气生物医学和人工智能医学应用的未来医学创新研究平台就是山河湾谷的入驻项目。”
“我们正在进行专利池的构建,核心技术已经递交了数十项发明专利,其中生发护发项目将有防脱发、促生发的效果”。她透露。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助力关键技术国产化
北工大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员秦文斌也是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的受益者。他说,半导体激光器可以应用于国防、照明、通信等领域,是国家战略技术,也是西方国家限制出口技术。2000年以来,北工大先进半导体光电技术研究所开展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研究,相继突破了多个关键技术,实现了激光器全国产化。
“这个项目采用先赋权后转化方式。”他说,以往专利证书上所有权人都是大学,老师只是发明人。在专利转化过程中,如果专利一次性卖掉了,学校以奖金的方式奖励发明人。如果专利作价入股,企业未来的分红分给技术发明人时会遇到障碍。此次改革中,先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学校与成果完成人再以知识产权共同作价入股进行转化。“这极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据悉,北工大制定了“赋予权属与激励”的管理机制,强化了赋权改革的过程中各主体激励机制,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奖励分配比例。
面向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北工大还聚焦学校工科学科优势,以“揭榜挂帅”方式实行有组织科研。
北工大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纪姝婷说,在我国工业生产线上,能挑大梁的工业机器人往往需要负重50公斤以上,而这些“顶梁柱”的肘关节必须要用到RV减速器,1个工业机器人需要3-6个RV减速器。RV减速器需要高精度的摆线齿轮,高精度摆线齿轮的生产长期依赖于国外机床。然而国外机床售价高、供货周期长,国产化尤为急迫。
2023年4月,在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上,纪姝婷团队在“揭榜挂帅”机制的促成下与北京智同精密传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对接,携手研发生产摆线齿轮加工机床。纪姝婷率领团队详细了解企业难点和诉求,并成功研制出加工高精度摆线齿轮的刀具,依托于国产机床,建立了独有的高精度摆线齿轮加工工艺,这项技术将高精密摆线齿轮的生产成本缩少至三分之一,将生产效率提高2至3倍,北京智同精密传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将该项技术投入工厂应用。
去年,北京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实现“双突破”
北工大是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获悉,十年来,北京市推进先行先试改革,不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建设,近年来推出《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打通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堵点若干措施》《关于开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地方法规和政策,率先实施科技成果处置、使用、收益“三权”改革。
同时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转化服务能力。支持围绕高精尖产业领域建设第三方概念验证平台,支持概念验证活动,2022年以来支持15家概念验证平台建设,开展119项概念验证服务,已完成51项工程样机,实现技术转让、许可成果38项。
支持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5年来支持了105家技术转移机构,加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筛选与培育、知识产权布局与运营、价值评估与市场调研、供需对接与技术交易、投融资服务等工作,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供专业化服务,持续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在京落地,截至目前北京全市有49个国家技术转移机构。
支持建设产业开发研究院,2018年至2022年连续5年支持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建设,推动清华大学重大成果在京落地;2023年支持华北电力大学等5家单位建设产业开发研究院,打造一站式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推动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完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技术转移专业服务能力。推动清华、北理工、北工大等在京高等院校开展技术转移相关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招收培养技术转移方向研究生448人。
近年来,累计支持124项概念验证项目,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与企业等创新主体联合开展产学研医协同合作,在医药健康、智能制造与装备、新材料、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现代农业、新能源智能汽车等领域,围绕核心技术和高价值科技成果,实施技术开发、产品验证、市场应用研究等概念验证活动,提升科技成果的技术成熟度、行业竞争力和商业可行性。
2023年,北京市技术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实现“双突破”,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总量首次突破十万项,达106552项,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8536.9亿元,相比于2014年的67278项、3136亿元均有大幅增长。
打通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落地堵点
今年,北京将立足“三城一区”,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构建科技成果供应与产业技术需求双向通道,建立多节点、高流量的成果转化网络,疏解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落地堵点,提升创新资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高校院所内部纵向延伸。帮助高校院所持续完善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尽职免责等成果转化相关制度,加强内设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发展,推动考核激励机制更加关注转化绩效。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支持各类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加强各类转化服务平台体系化统筹,健全技术经理人培养、聘用、使用和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系统。
支持各区提升科技成果承接配套能力。推动各区强化工作体系;推动各区发展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服务和用好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平台;支持各区建设经理人队伍,密切对接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和科技企业,提供全链条转化服务;推动各区加大对企业承接成果的支持引导力度。
推动“三城一区”成果转化协同联动。强化市级统筹,依托联席会机制,加强“三城一区”专题调度力度和层次;用好技术市场数据,加强分析研判;发挥中介服务机构作用,促进信息共享、供需对接;支持“三城一区”构建协同转化机制,形成联动合力。
新京报新闻客户端: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12558513129753.html?shareuser=1546399828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