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工业大学(下称北工大)的科研平台上,创新之火正熊熊燃烧。教授团队如同一位位技艺高超的匠人,用专利的“金钥匙”,打开了新质生产力的大门。
“近年来,北工大以‘三高五转两体系’模式,成功探索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我们有的教授团队在激光器领域绘制出国产化的精彩篇章,拥有诸多专利,也有的教授团队成功克服了摆线齿轮加工的困难,让一度阻碍前行的‘卡脖子’问题成为过去式。”北工大副校长陈树君对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
如今,这些创新成果如同新生的种子,通过“科研团队——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这一手段,被播撒进产业的沃土,绽放出一朵朵高价值专利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璀璨之花,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创新驱动“有得转”
2023年4月,北工大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大会。这场群英荟萃的盛会上,北工大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纪姝婷的团队在“揭榜挂帅”这一独特机制的引领下,与北京智同精密传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紧密携手,共同踏上了研发生产摆线齿轮加工机床的征程。纪姝婷率领团队,在详细了解企业诉求后,很快便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研发计划。
在我国工业生产线上,能挑大梁的工业机器人往往需要负重50公斤以上,而这些“顶梁柱”的肘关节必须要用到RV减速器。“RV减速器中的摆线齿轮是它的核心零部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生产高精度、高效率摆线齿轮的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纪姝婷介绍。
生产摆线齿轮的机床售价高达1000万元,甚至长期有价无货。应用于该种机床的加工刀具设计方法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刀具供货周期长,且每把刀具均需收取高额设计费。纪姝婷团队勇敢地迎接了摆线齿轮制造工艺的技术挑战,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探索,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专门加工高精度摆线齿轮的神奇刀具。这把刀具不仅锋利无比,而且精度极高,能够轻松切割出完美的齿轮形状。
依托着国产机床的坚实后盾,纪姝婷团队又研发出了高精度摆线齿轮加工工艺。这一工艺凝聚了团队的智慧与汗水,使得摆线齿轮的加工精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确保加工出的摆线齿轮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团队还创造了配套的刀具廓线检验方法。这种方法如同火眼金睛,能够精准地检测出刀具廓线的微小误差,确保每一把刀具都能达到最佳状态。
经过工厂的严格检验,由纪姝婷团队研发的摆线齿轮加工工艺成功经受住了考验。由这套工艺加工出的摆线齿轮精度极高,齿廓线误差更是被精准地控制在4微米以内。随后,北京智同精密传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该专利技术支付了1000万元经费,全力支持纪姝婷团队进行该项目研发。该技术将高精密摆线齿轮的生产成本缩减至三分之一,将生产效率提高了2倍至3倍。目前,北京智同精密传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将该专利技术投入工厂应用。
激发活力“愿意转”
作为北京市首批唯一的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高校,北工大制定了“赋予权属与激励”的管理机制,强化了赋权改革过程中各主体的激励机制。此外,北工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奖励分配比例,许可、转让专利按梯度奖励不小于80%,专利作价入股不低于75%。
谈及激励机制如何助力科研创新,北工大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员秦文斌分享了他独特的专利转化经历。他表示,自2000年起,北工大先进半导体光电技术研究所便踏上了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研究的征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研发人员如同一群坚韧的探险者,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全产业链关键技术上,他们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包括高亮度半导体激光芯片外延与制备、器件封装、光束整形与合成、光纤耦合以及系统集成与工程化等等。这些技术的成功突破,不仅实现了激光器的全国产化,更为我国半导体光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文斌表示,这些先进的技术成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回报,先后获得了60余项专利授权,此外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对他们团队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北工大科研实力的有力证明。
“该项目就是采用先赋权后转化方式,依据《北京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工业大学校属技术转移服务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先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学校与成果完成人再以知识产权共同作价入股进行转化。”陈树君介绍,2021年9月至12月,该项目11项激光技术相关专利按照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先后完成了专利评估、赋权变更与作价入股,成立学科性公司——北京工大亚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22年2月获得投资1500万元。
作为北京市首例采用专利赋权改革政策试点,通过专利作价入股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并落地北京的企业,北京工大亚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于2022年5月获得了北京市知识产权局100万元的专利转化专项奖励,2023年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校地协同“成功转”
面向北京市高精尖产业,聚焦学校工科学科优势,北工大以“揭榜挂帅”方式实行有组织科研,充分发挥学校的立地优势,以创新平台为牵引,主动承担北京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规划。
陈树君表示,目前学校与北京市朝阳区开展朝阳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基地(山河湾谷创新区)建设,与北京市怀柔区建设怀柔物质科学科教融汇基地,与北京市大兴区建设北工大大兴氢能产教融合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与北京市经开区建设经开高端装备产教融合基地,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引培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在顶层设计方面,北工大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管理机制,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主管科研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成果转化工作小组。同时,学校还构建了“科研团队——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三位一体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目前,技术转移中心共有专兼职人员38人,高级技术经理人4人,与清华控股、京津冀高校知识产权运用联盟等50余家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成合作。
一系列举措使得北工大的专利转化工作不仅在数量上取得了突破,更在质量上实现了跨越。据统计,近年来,学校的专利转化项目累计创造了五亿元的经济效益,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未来,北工大将继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优化专利转化运用机制,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陈树君表示。
中国知识产权报新闻客户端:https://mp.weixin.qq.com/s/JA8JpBUe7KPmPAkmtlKI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