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工大

/ BJUT IN MEDIA

央视新闻客户端:设施改造、意识提升:构建适老化出行新生态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时间:2024-09-09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公开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2.9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7亿,占全国总人口15.4%。按照世界通用标准,我国已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近年来,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适老化交通改造就是其中重要一环。

当前适老化交通改造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在适老化交通中有何应用前景?未来适老化交通应该如何做?近日,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教授刘卓做客交广会客厅共同关注《跨越障碍,畅通出行:打造适老化交通新生态》。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设施改造筑牢适老化根基

“从无到有”进行设施改造是交通适老化改造的基础。交通适老化改造应首先完善适合老年人出行、能够应对老年人不同出行需求的交通基础设施。我国各地发展水平不同、老龄化程度也不同,对适老化交通设施的需求也不同。刘卓表示,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首先需要满足本地老年人对适老化交通设施“从无到有”的基本需求。着重提升无障碍基础设施在地区内各区域以及各交通方式中的覆盖率。资源较为充足的地区,应当更重视适老化交通设施“由有到优”的转变,设施的设计、建设、管理、维护,均应按照高标准执行。

细节设计是交通设施适老化“从有到优”的关键。交通设施适老化改造要从多方面完善细节。其一是设施改造要重视老年人的实际使用需求,依据效果及时改善。如某些建筑物、交通设施出入口的无障碍坡道在坡度、宽度、转弯半径等方面,缺乏对于老年用户实际需求和设计细节的关注,使得老年人使用坡道的过程中出现不便甚至隐患。其二是要注意适老化交通设施的连续性问题,即无障碍设计应当贯穿老年人的整个出行过程。目前的适老化交通改造工作在某些区段和衔接点的问题却容易被忽视,导致老年人出行的整体体验受到影响。比如部分建筑内部虽然有电梯,但是普遍存在一些小台阶、狭窄通路等,给老年人出行带来不便。

最后,还需注意适老化交通设施日常的维护和管理。适老化无障碍设施除了日常使用之外,还承担着紧急情况下的应急疏散功能。如果设施缺乏维护和管理,日常使用中的损伤不能及时监测和修复,不仅会给老年人日常出行带来安全隐患,紧急状态下,不及时的修理和维护所带来的风险会被指数级别放大,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作为交通适老化改造的基础环节,适老化交通设施改造不仅要完成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还应在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上下足功夫,确保设施能在不同情形下发挥其应有作用。

智慧辅助,科技赋能,智能技术谱绘适老化蓝图

当前,智能技术在多个领域持续引发变革,交通领域也不例外。交通运输领域的技术变革带来了运输效率提升、便捷性提高、安全性增强等多个利好,搭建了全新的交通场景,提高了交通运输系统整体的服务水平。刘卓表示:“智能交通技术在适老化交通中的应用必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共同支撑老年人对于出行的多样化需求,应对未来的各种复杂情景。”

“大数据+交通”助力老年人安全、畅通出行。比如当前许多城市试点运行的老年人就医专线,当前还处于跑特定的固定线路的阶段,只是途径的医院更多。未来随着智能交通技术的不断介入,就医专线的开通会以对老年人就医需求和不同医疗设施医疗供应能力的精确掌握为前提。在运营调度的过程中,传统固定线路公交将会向老年人就医定制式公交、甚至“需求响应式”公交的转变,进一步便利和满足老年人出行就医需求。此外,当前12306购票系统会通过旅客身份证号码识别老年旅客身份,并在票量充足的情况下,优先分配下铺,方便老年人上下铺。如果是多人同行一份订单,系统也会尽量为老年旅客分配相邻铺位,方便他们相互照顾。这些应用于日常交通出行中的新技术、新模式,有效提高了老年人乘车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无人驾驶技术在交通系统适老化改造,打造适老化交通新生态方面潜力巨大。低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通过辅助驾驶的形式为老年驾驶员保驾护航,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则可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如通过灵活调整驾驶策略解决人类驾驶员驾驶习惯和老年人乘车体验之间的潜在矛盾。刘卓表示,从技术角度上来说,自动驾驶技术为解决老年人的多种交通需求场景提供了巨大助力。但无人驾驶技术大规模普及到老年人出行中仍需考量技术、法律、伦理以及老年人心理等诸多因素,应用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试错。

敬老爱老,暖心助行,服务意识决定适老化成败

配备先进、完备的适老化交通设施,其根本目的在于切实提升老年人出行体验。智能交通技术应用可能给老年人使用带来诸多不便,造成数字鸿沟,从而影响适老化交通改造的实施效果。这就需要以老年人出行使用体验为标准,从各个环节提高服务意识。

如果说先进完备的适老化交通设施是硬件,那么一线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则是软件,直接决定基础设施的应用效果。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被广泛用于无障碍服务的今天,老年人对于新设施的接受与熟悉,需要服务人员的引导作为桥梁。刘卓表示,交通设施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人员需要承担起引导、协助老年人正确使用无障碍设施、及时监测无障碍设施状态、收集反馈老年人的相关意见等多方面责任。

服务意识不仅仅体现在一线服务人员身上,还体现在智能化、数字化设备应用的设计过程中。2020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工信部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和《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旨在推动应用的适老化改造,确保老年用户能够便捷、安全地使用各类应用。然而依据新京智库发布的《2024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现状与创新趋势》报告,仍有超过半数的应用程序没有提供长辈模式,部分应用程序的长辈模式入口过深、不明显,且存在广告和营销性内容,影响了老年用户的使用体验。因此,互联网应用设计人员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使用习惯、认知模式等做出相应调整,同时收集老年人的使用反馈,做到针对性改善,不断提高老年人使用新技术的体验。

最后,刘卓表示,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仍然有必要完善面向老年人出行服务的“人工兜底机制”。针对不同的出行场景与智能化设备,按需配置线下服务人员,或者提供线上远程支持,协助老年人操作。人工兜底机制的存在不仅可以引导老年人适应新技术和新设备,直接协助老年人顺利完成出行,还方便收集老年人的意见与反馈。最重要的是,这一机制可以有效缓解部分老年人对于新技术、新设备自然而然产生的恐惧感及抵触情绪,提升老年人出行意愿和出行幸福感。

刘卓表示,交通适老化改造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多重的。首先,交通适老化改造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交通适老化改造方便就医出行,增加了老年人接触医疗资源的机会,又通过提升出行体验,鼓励老年人增加活动量,预防疾病并减缓身体机能衰退。其次,交通适老化改造提升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老年人更频繁地参与购物、社交、娱乐等活动,将减少了由孤独感导致的心理问题。此外,适老化交通改造还能带来经济效益,这包括老年人因社会参与度提升而产生的额外消费,以及老年人口健康水平提升后,整个社会在养老和医疗资源方面的负担减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交通适老化改造不仅关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优化公共交通设施和服务,提升老年人的出行便利性和安全性,实现“老有所行,老有所乐”,对于应对社会老龄化现状,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央视新闻客户端: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5029109067229981186&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echat&track_id=b0c9e6c6-6182-407a-bfdf-324422aa6413

文字:吴绪宁         编辑:曹雨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