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幻想过的智能汽车吗?
会开车、会聊天、还能秒懂你的情绪?
现在,这些科幻桥段正变成现实!
……
《首都科技人》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将于2月16日晚20点31分,邀请北京工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青年北京学者马楠教授,为您揭秘团队如何用前沿科技,推动智能驾驶从“自动化”走向“拟人化”!
BRTV纪实科教频道即将播出

自动驾驶已经不算新鲜,真正的黑科技是:如何让汽车变聪明、变贴心,甚至具备“情商”?
从自动驾驶到“智能驾驶”
她提出新的命题
当下,自动驾驶技术已不算新鲜,L2 级辅助驾驶和 L3 级自动驾驶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马楠教授认为,真正的“智能汽车”不仅要会开车,更要“听得懂人话”!

“如果车听不懂你的需求,那么它便很难被人类所信任。”马楠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当前的自动驾驶系统依然“机械化”,它们可以精准执行指令,却无法理解驾驶者的真实意图。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汽车缺少“情商”,它无法综合判断人类的语音、手势、表情,甚至情绪信号,只会机械执行任务。
于是,马楠教授团队决心攻克“人车智能交互”的难题,让汽车真正具备“理解能力”。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就是让车变成你的“知心老友”,而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代步工具……
人车对话的终极挑战
她如何攻克“跨模态感知”?
如何让汽车理解人类的语言、手势甚至情绪?答案是:跨模态感知(Multimodal Perception)
什么是跨模态感知?
简单来说,就是汽车不仅用摄像头“看”你的手势,还能结合语音、表情、心跳等多种信息,来全方位理解你的真实意图!
你说“帮我开窗”,同时手指着窗户,智能汽车就需要——
语音识别:分析你说的是“开窗”还是“开天窗”
视觉识别:确认你指的是前窗还是后窗
环境判断:如果在下雨,是否应该提醒你?
这种技术不仅用于驾驶交互,在医疗、智能家居、甚至未来的机器人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但它的实现难度极高,需要突破多个核心科技挑战。
“听懂” ≠ “懂你”
她如何打造“情感智能汽车”?
马楠教授的研究不仅要让汽车听懂人话,还要让它懂你的情绪。她和团队正在研究“情绪感知驾驶”技术,让汽车根据驾驶者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心率变化等,自动调整驾驶模式。

“智能汽车不仅是工具,更应该是驾驶者的伙伴!”——这是马楠教授的理念,也是她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
她如何让智能汽车“更聪明”?
雷达VS 视觉之争
为了实现真正的智能驾驶,汽车需要一双“眼睛”和一个“大脑”。但问题是,目前业界对“用哪种眼睛看世界”还没有统一答案——
目前,自动驾驶主要依赖两种核心感知技术:视觉识别和雷达传感。
视觉识别(Cameras+AI):模拟人眼,分析路况、识别行人、交通标志等。
雷达传感(LiDAR&Radar+AI):通过激光或毫米波测距,即使在黑夜、大雾、大雨中依然稳定工作。
究竟哪种方法更好呢?
“没有完美的技术,只有最合适的融合!”——马楠教授团队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将视觉和雷达结合,让智能汽车拥有最强感知能力。他们的目标是: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的行业标准,打造智能汽车的“黄金大脑”。
从实验室到现实
她如何让中国智能汽车“走向世界”?
在马楠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工业大学团队正在打造一套面向全球的智能驾驶标准,让中国的智能汽车技术站上世界舞台。
他们不仅在实验室里研发算法,更在实际道路上测试,让技术真正落地——
个性化驾驶AI:让汽车根据不同驾驶者的风格,自动调整驾驶策略
智能车队协同:让智能汽车之间“群体协作”,提升交通效率,减少拥堵
未来“人—车—路”协同智能网联:让汽车、道路、城市数据互联,打造真正的智慧出行系统
马楠教授团队正在研究如何让智能汽车具备「社会化智能」——不只是单打独斗,而是能够和其他智能车辆协同工作,实现“车-车、车-路、车-人”的无缝交互。

马楠教授坚信——中国的智能汽车,不仅要追赶全球,还要引领未来!
未来已来?
我们离“懂你的智能车”还有多远?
现在的智能汽车,已经具备语音识别、智能导航、自动驾驶等功能。但想要真正实现“拟人化”智能驾驶,还需要更多AI、传感、跨模态交互等技术突破。

未来,智能汽车不仅是你的“司机”,更是你的“伙伴”,你期待你的爱车变得更聪明、更有情商吗?
BRTV创新北京新闻客户端:https://mp.weixin.qq.com/s/mOdDiyLNjwqXz-yO6at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