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工业大学等8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简称“高促会”)在京举办。据了解,大会期间实现多项战略合作签约,预计促进校企项目合作意向金额超4000万元,并首发了技术经理人系列教材,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新动能。
记者了解到,作为国际化的交流与展示平台,2025年高促会以“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校地企协同发展”为主题,不少专家学者针对如何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伟重点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三高五转四融通”成果转化体系,强调通过“融合与创新”推动科教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动能。
“例如我们与朝阳区政府共建的‘山河湾谷创新区’,已聚集57项优质成果和72家科创企业,涵盖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2024年纳税总额达500万元。创新区通过‘1+N产业园’联动模式,整合校内外资源,目标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未来我们还将深化与国内外高校及企业合作,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王伟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则以该校西部科技创新港为例,指出校企深度融合可推动“以研促产、以产养学”的良性循环。
“我们校企共建的联合创新中心聚焦绿色能源、智能电气、工业母机等领域,孵化出‘可控冲击波高端装备’等重大成果,为国家油气资源增产提供技术方案。双方联合授权专利超100项,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240余人,并探索‘两院一园一基金’的2.0版合作机制,通过产业基础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科研成果孵化产业园和专项投资基金,打通‘实验室-中试-产业化’全链条。通用技术集团更投入超亿元建设机床研究院西安分院,推动超精密机床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国产化突破。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对接,更是人才、资本和生态的协同。”张立群表示。
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嵘提到,清华通过昌平科研基地建设推动学科交叉与产业转化,47万平方米的国重实验室集群将于2024年底交付,联动周边中试平台打造“科研-产业”协同生态。“我们还通过技术转移硕士培养、校企联合研究院等模式,构建从原始创新到市场应用的完整链条。”曾嵘表示。
据介绍,大会期间,11所高校发起《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倡议》,共促优质成果跨国转化生态建设。同时联动了国内外百余所高校,选取近200项优质成果,形成了《全球高校科技成果项目集》,并收录了100余项案例形成了《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集》。聚焦技术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培育发展路径,由中国科协创新部与科技部评估中心共同牵头,联合编制的兼具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和贯通性的《技术经理人系列教材》,也在大会上首次发布。
“全球化背景下,融合与创新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全球合作网络布局日益紧密,学科交叉与产学研融合不断加强,各个国家联系紧密,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融合持续强化,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应该关注全球发展趋势,并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需要以产业需求牵引,推动高校创新发展,并进一步加强高校、企业的产学研融合发展,实现校地企协同发展。”王伟说。
经济参考报新闻客户端:http://jjckb.xinhuanet.com/20250330/1396966a221548b888246bb7435e3aa4/c.html
文字:袁小康
编辑: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