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北京,处处涌动着创新的活力。近日,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来自全球20个国家93所高校及全球技术转移机构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注入新动力。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寿仁表示,目前,高校成果转化途径主要有四方面:与企业合作研发;跟地方政府加强合作,搭建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充分发挥科技科研团队作用,支持科研团队在职或者离岗创业实施转化;发挥技术转移机构对接供需流程,找到适合成果转化的企业。
西部科创港的“深度融合”样本
高校创新成果如何转化?在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上,西安交通大学分享了其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探索出的“深度融合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介绍,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推行“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四方共建的“6352工程”(六类资源、三大平台、五大保障、两个中心),吸引了国家电网、中国移动等企业入驻。国家电网近五年投入西安交通大学的经费接近10亿元,通用技术集团投资2.5亿元共建工业母机实验室,中国移动投入经费1.5亿元并派研发人员76人入学校,形成“需求牵引+技术赋能”的典型范式。
如今,创新港正成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例如,西安交通大学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推动附属医院与工科团队深度合作。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要求医生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实现“临床需求—技术研发—产品落地”闭环。
在创新机制方面,学校通过赋权改革,把80%职务发明收益归团队,简化作价入股流程。在金融赋能方面,政府搭建金融小镇,目前,已有270多家金融机构入驻。
机制创新激活“小而美”成果
作为以工科见长的地方高校,上海理工大学以“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为高校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为了实现高校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上海理工大学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从人才评价、技转机构、合规创业以及营商环境等各个维度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破解其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难题。
“我们始终致力于探索并实施职务科技成果的赋权改革,旨在为完成人和完成团队赋予全方位的相关权利。同时,我们积极尝试作价入股这一创新机制,以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朱新远介绍,例如,2015年,学校利用某研发项目成果的核心技术作支撑,成立实体化公司,对其中的一个钛合资的项目进行市场化推动,通过先投后奖方式,72%的收益归研发团队,允许科研人员兼职兼薪。
该校海归教授肖国华团队研发的磁控胶囊内镜系统,历经10年临床验证,布局600余项专利,覆盖全国80%三甲医院。“我们研发的相关仪器设备已经进入到全国80%以上的三甲医院,远销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朱新远说,通过“先投后奖”模式,研发团队获得72%收益,成为全国首例递延纳税案例。
另外一个案例是,该校喻红英教授团队在康复领域的专利转化运用故事。近年来,该团队的康复训练系列专利实现了成果转化,金额达3000多万元,同时联合十余家龙头企业研发了12大类康复产品,目前经济效益已经突破了8.5亿元。
在创新机制方面,上海理工大学通过赋权先行,率先试点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80%收益归团队。在产研联动方面,与云南合作开发酸角多糖产业,累计达成了2000多万元的技术转移金额,实现了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了6.5亿元;与长海医院共建超声刀公司,实现国产替代,印证“小切口、大作为”模式。
校地协同彰显乘数效应
作为北京市属“双一流”高校,北京工业大学以“三高五转四融通”战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其创新区建设为校地协同提供新范式。“在实际工作探索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校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工程化再到产业化的转化过程中存在着断桥的现象,即科技成果转化配套保障工作仍需加强,比如高校的小试和中试空间不足。”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王伟表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提出了构建一体两翼、多点的创新发展空间布局,力争将学校的科教优势转化为首都发展的新动能。特别是2023年,学校与朝阳区政府、北控集团共同建设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区,打造以学校为核心,政府、高校、企业多方资源汇聚的创新生态圈。2024年,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区建设被列入了北京市重点任务清单。截至目前,创新区已遴选在孵优质科技成果57项,聚集150余家科创企业,涵盖了高端仪器装备、生命健康、智慧环保等多元领域的创新主体。
“这个成绩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王伟表示,创新区自2024年4月动工建设,团队入驻时间是2024年10月。利用短短半年的时间,把学校50个团队的优质科技成果带到创新区进行孵化,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这些案例彰显了“高校专利+企业创造”的乘数效应。
科技成果竞放异彩
在“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题展”上,实物展品琳琅满目,创新成果百花齐放。北京理工大学项昌乐院士团队研发的“多模态重载轮腿式高机动平台”亮相。这个融合轮式与腿式结构优点的“钢铁猛兽”,不仅能扛起百公斤重物连续行驶8小时,更能在复杂地形中实现跳跃、攀爬、越障等高难度动作。
在高端装备展区,上海渺知科技的电磁成像检测系统犹如“火眼金睛”。这套由上海科技大学孵化的高科技产品,凭借自主研制的柔性传感器阵列,可精准探测金属结构内部缺陷,灵敏度与分辨率均实现国产替代。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大会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展区交相辉映,新加坡、德国等国高校携硬核成果加盟。南京东视传感的“位移应变测量仪器”为桥梁健康把脉,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全海深水下声学释放器”突破万米探测极限,深圳大学的“移动式高速摄像检测系统”实现千米级结构毫米级监测……这些跨越山海的科技对话,生动诠释着开放创新的时代内涵。
从破解油气管道裂纹的世界难题,到征服千米深海的数据洪流,从守护城市血脉的桥梁监测,到赋能高端制造的智能转型,全球高校的智慧结晶正汇聚成推动人类进步的磅礴力量。这场科技盛宴不仅点亮了创新之光,更架起了连接梦想与现实的彩虹之桥。
中国知识产权报官方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r0bSRhJrzP5pRWBt59Zx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