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好导师”,大概就是我们学生心里对于导师的一个认知标杆,如若符合我们的要求,那就称之为一名好导师,但是如果一名老师比我们心目中所想还要好,似乎这个“好”字就略显单薄了。
不止一次有过写这篇文章的冲动,每每下笔,总感写下的文字太过苍白无力,似乎绞尽脑汁想到的任何辞藻都太过浅薄而无法表达导师带给我的感动,但是转念一想,导师低调谦和的处事态度恰恰适合用最朴实无华的文字相配才相得益彰。没错,他就是我的导师姚海楼教授。
对于姚老师的初印象大概就是研究生初试成绩公布后,我在网上看到的他的简介,对他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发了邮件给他,当时的我并没有奢望能得到老师的回复。但让我感到吃惊的是他几个小时后就回复了我,回复的内容我至今都记忆尤新,老师回复的内容比我发给他的还要长,对于一个正在处于紧张时刻的我无非是最大的鼓励,从那刻起,我也默默地决定,如果我幸运地被录取,我一定选姚老师做我的导师。
2015年的九月我终于如愿以偿的成为了姚老师的硕士生,也开启了人生路途中熠熠生辉的新篇章。刚刚进入研究生的角色,我适应地很慢,首先就是对于英文代数教材的学习,姚老师在每次上课前和课间都会和我们谈谈生活中的趣事,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课堂上的他,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了然于心。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他,能超级精准地抓住我们迷惑的知识点,仔细解读。他的解读甚至可以小到一个单词的辨析,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科研态度。
除了专业课的学习,就是我们“姚家班”内部的讨论课,对于讨论课的时间安排他总是要和我们一起协商,绝没有强迫我们必须按他的安排去做。讨论班的讨论内容,老师总能做到很好地安排,考虑到所有学生的需求。因为我的知识储备量不如师兄师姐多,坐在我旁边的老师每次都会悄悄地帮我补充一下短板,每到这种时刻,有一种导师一秒变同桌的感觉!
不论谁讲课,老师都会认真地记笔记,黑板书写时哪怕是一个单词的错误,老师也会认真指出。讨论课上难免会有我们不懂的问题,老师从来没有高声说过我们,更别说训斥了。这样好脾气的老师,并没有助长我们不好好做科研的懒惰,相反,我们都变得更加刻苦,因为我们不想辜负了老师的期望。也许就是由于如此的良性循环,老师培养出了非常多优秀的师兄师姐,我们也收获了枯燥的科研生活里最独特的快乐。生活中的老师角色就多啦!首先,他不再是一个数学教授,更多的像是一个史学教授,各种的历史让老师讲出来都那么地引人入胜,课间最爱听得就是老师讲故事啦。老师不止历史精通,娱乐圈里的八卦跟老师聊起来也绝不会有代沟的。其次,老师是我们的“学生”,刚刚接触微信的老师,经常会请教我们微信的功能,因为老师的可敬可爱,也许他是唯一一个不被学生屏蔽朋友圈的老师吧!
然后,姚老师还是一枚老小孩呦,去年冬天,博士师姐新婚的前一晚,我们正好有讨论课,老师和我们一起策划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整整四黑板的黑板报,当然还有完成之后的各种拍照!在遇到一些我们苦闷的事情时,姚老师就会化身我们的大哥哥一样,告诉我们要沉下气来,不急不躁的解决问题。姚老师还是一个永远不愿麻烦我们的人,只要自己能做的事情,他绝对不让我们去做,即使迫不得已让我们去帮他做事,他会表现出十二分的歉意。
不知不觉已经度过了一半的研究生生活,之前急脾气的我似乎已经变得遇事很沉稳,这一定是因为受到了姚老师的“真传”。很想让时间慢下来,让我再多多地跟姚老师学更多的东西。所以现在的每一天我都倍加珍惜。
因为一年半后,再也不会有这样一位导师,发给你的微信内容是“如果你有时间方便的话来一下我的办公室”;再也不会有一位导师自己一个人把五楼学生实验室的灭火器全部拎回来;再也不会有一位导师把自己的利益永远放在最后,全心全意地去为别人着想,哪怕你只是他的学生;再也不会有一位导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照顾,去培养……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经师易遇,人师难求”,还有人说,前世的一万次回眸才得以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所以我们经常在想遇到姚老师会不会是因为我们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的原因呀!
写完这些文字已经接近周末的深夜,但我知道走到数理楼下,五层右数第三个窗户一定还有灯光在闪烁……
编辑:张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