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静崭新的都柏林学院,记者见到了这位安静沉稳的“大男孩”——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师标兵、都柏林学院教师刘鑫。刘鑫老师是一位有着年轻人冲劲和奋发向上朝气的青年学者,也和很多标准的 “理工男”一样,有条不紊、逻辑清楚、严谨认真。
刘鑫老师在兰州大学完成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继续攻读数学博士,随后在悉尼大学数学学院做博士后,2014年来到北工大任教。在面对面交流的近两个小时中,他更愿意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以平等的姿态分享有关教与学的思考。
击退双语教学“拦路虎”
在都柏林学院,以英文为主的双语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基础课也是如此。然而对于从小多是用中文学习数理化的学生而言,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刘鑫老师认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英语已不单纯是要学习的一门科目了,它更是一种工具。刘老师分享道,学生刚走出中学进入大学,学习方式尚未从跟随老师“掰开揉碎”过渡到主要靠自己自学思考。加之不敢在课堂上直接表达疑问,本来就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对都柏林学院的学生来说,更要加上一个拦路虎,即用英文学习专业课。所以很多同学感觉压力巨大。但是,只要战胜了畏难情绪,逼着自己坚持下来,大约2周到1个月左右,大多数同学就能慢慢摸到门径,渐入佳境。另外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切实的帮助,比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先给学生一个缓冲期,其中教学内容简单,难点主要集中在语言和学习方式上;缓冲期结束后,再逐渐过渡到正常教学。这样可以分散难度,为学生铺设一条相对平缓的上升通道。
刘老师认为,做双语教学需要清晰认识两点问题。第一点是双语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基本前提。对都柏林学院来说,这个大前提是清楚的,即学院后续开设的绝大部分课程都将由外教用英文授课,如果现在不能逐步形成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后续课程根本无从谈起。第二点则是学生要充分相信双语学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想想出国留学的那些中国留学生们,不是都做到了吗?所以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无限潜力。
注重中西教育互借鉴
谈及东西方大学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刘老师曾做出形象的比喻:“中式教育好比用实心砖盖房子,根基坚固却进度缓慢;西方教育则好比用空心砖盖房子,效率提升却需后续加固。”他认为,都柏林学院的人才培养就是在探索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模式,取彼此之所长,补彼此之所短。
对比回国前曾在悉尼大学任教的经历,刘鑫老师强调,国内的传统教学比较偏重知识的抽象化、理论化和细节化,这容易使得问题产生的应用背景不清晰,学生只学到一脑子碎片用于应付考试,却难以形成对知识本身主干和脉络的掌握。对此,教师应特别注重在教学的过程中梳理主干,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起源、演变、目的,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能够在数十年之后,即使忘记细节的知识,还是能回忆起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思想和知识主干。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意义所在。
添加辅导课程“新元素”
为了让同学们习惯“西餐”,刘鑫老师将欧美大学行之有效的辅导课(Tutorial)机制引进都柏林学院。不同于习题课,辅导课的宗旨是尽量施行小班化教学,从而使指导更具针对性。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一节辅导课大概是10余人,悉尼大学一般不超过30人。都柏林学院在实际操作当中,由于没有那么多小教室,就采取变通措施,让5、6名助教研究生共同在一个大教室作辅导。助教在教室中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实现一对一解答,同时了解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刘老师坦言,目前这种辅导课模式还处在探索和推动阶段,希望能够日趋完善。
辅导课是否上得好,不仅在于课堂模式的组织,还在于是否配备了与课程高度匹配、难度递进、解答详细的习题库作为支撑。为此,刘老师很早便开始自己编写习题库、教材和讲义。如线性代数的教材,就是刘老师和同事一起完成的。为了让学生们拥有一个更好更完整的学习体系,尽量抛开中文教材的“拐杖式”帮助,他认真甄选国外优秀教材,强调高中大学知识的衔接和难度渐进,终于在这个暑假期间完成了整本书籍的撰写工作。新一届学生已经用上了这套内容丰富而实用的新教材。
奉上分类指导“特色餐”
在上课的讲法上,刘鑫老师坚持用黑板加粉笔,备课和上课都选择用手写。谈及为什么不选用PPT时,刘老师分享道,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不同。针对高年级学生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传授知识,而对低年级学生的主要目的则是打基础和培养技能。PPT的学习方式其实更适用于高年级的学生;对低年级而言黑板教学则是最好的方式。教师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讲解,凝练而条理性强;慢而少,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从而充分模仿并掌握教师的思维方法。
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刘鑫老师坚信其与本科生教育有很大不同。他认为,对于研究生来说,要学会自觉地去看书、阅读、学习,建立起比较良好的知识体系,通过不断锻炼和自觉反思,慢慢养成一种批判性的研究思维。即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弯路,也要脚踏实地地走下去。最后呈现出的成果或许仅是学习过程中的冰山一角,但却一定是个人最为宝贵的财富。他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设定切实可期“小目标”
刘鑫老师的身份不只是授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同时还承担着科研工作和都柏林学院课程教学的部分管理工作。谈及目前的烦恼,他笑称大概就是时间不够用。科研、教学、管理,三者都至关重要。事情必须分清轻重缓急,一点点循序渐进,各方面并行前进,同时高效完成。
尽管工作连轴转、任务重,但何时谈起,刘老师却一直笑意盈盈。他坦言,其实自己反倒是非常喜欢忙碌的工作,也非常庆幸能够有这样一个平台可供一展身手。对于都柏林这样一个年轻的学院来说,这里的老师都有着自己的抱负和决心,想要一起推动整个学院的发展。既然有这样一个舞台,那大家就好好利用它、建设它。
刘老师有着自己的“小目标”,甚至未来四五年的计划也都有设想。例如,几门基础课程的教材需要逐步更新,使之更加符合国际化的要求。这就需要吸收大量国外教材的优秀内容,甄选整理相应的习题和解答作为支撑;同时希望能够多开展一些在线课程,最好能够聘请一些国内外的知名教授前来授课,保证在教学体系中既有基础课程,也有拔高内容,以慕课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刘老师说,对这些教育模式的点滴探索,既要结合国外既有的经验,也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同时保持和发扬国内传统教育当中的精髓。中国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正如孔老夫子所言,因材施教,才是上上之选。
分享困难抉择“金法则”
现在的老师也是曾经的学生。刘鑫老师自己也做过学生,太明白当下的学生其实和当年的自己一样,有着怎样的困惑。尽管时间匆匆白驹过隙,但是抽丝剥茧去看,学生们的问题本质上都是相似的。
当年刘老师在念书的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惑和选择。他在兰州大学念书时,也常常去山上静思或是对着流逝而过的河水发呆。不知道前路如何的时候,他总会寻找一些师兄师姐或者老师,听听过来人的建议作为参考,也确实很有裨益。青涩的他初登悉尼大学的讲台,为大学高年级学生授课,也曾惴惴不安,担心自己讲错闹笑话,然而一点点坚持过来,到了如今已然成为了一种绝对技能和优势,当然更重要的也是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对于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来说,无论是求学或是工作,刘鑫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两条黄金法则。第一个原则是判断你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当然,每个人对于这个意义的标准不同,无论是追求稳定还是追求冒险或是刺激,都是基于个人的选择和人生境界。关键在于能否说服自己,把视线放得长远一些,而不要短视。第二个原则是尽量选择一些有难度系数的事情来完成。以工作为例,一份工作如果没有什么困难,任何人都可以完成,那么这个岗位就很容易被人替代。相反,迎难而上,在匹配一定程度的努力奋斗后,你所得到的收获也必定是旁人不曾有的。
编辑:卜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