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

/ UP-CLOSE

侯立刚:培养具有“工程设计”能力的学生

来源: 时间:2014-04-10

“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答题器,我们开始点名。”随着声音朝讲台望去,只见一位瘦高个儿的年轻教师站在讲台上,身旁的幻灯片屏幕上写着“请签到!”。这是电控学院青年教师侯立刚正在给本科生上课。

“答题器”是电控学院自主研发、服务于课堂教学、可以快速得到课堂反馈的工具。侯立刚老师主动提出要在自己的课堂上试用,他希望利用这个先进的设计来提高课堂的活跃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007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的侯立刚老师,主要负责集成电路设计相关教学科研工作。怎样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让学生理解学习中的难点?如何使学生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侯立刚老师总是愿意多花一些心思,多做一些工作。他本着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的理念,努力让学生建立从芯片到电路系统的全面认识,开发了集成电路设计实验体系及指导书,引入了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2013年,侯立刚老师因为在教学上的出色表现被评为学校优秀青年主讲教师。

hlg

谈到教学,侯立刚老师有着很深的感悟,他给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有责任心。“集成电路这门学科,讲授的是电子电路的微观部分和基本的设计过程,所以不可避免地,许多概念都很抽象,晦涩难懂,教授起来也十分不易,在备课时我常常能联想到同学们难以理解这个问题时的表情。但即便再复杂,老师的责任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因为这些知识都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只有将这些知识理解到位,才能够触类旁通。”侯立刚老师这样说。

为了加强教学效果,侯立刚老师总结出一套高效的备课、讲授、检查的方法:他会在备课时考虑到本节课的难点,并鼓励学生不懂就问,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查自己的讲授是否到位,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教学中学生不易掌握的部分;针对课堂练习题的反馈情况,他会在下次课上做一个详细的解析。对于抽象的概念,他会把实验室中的集成电路带到课堂上,在学生手中传阅,这样可以把抽象的例子变具体,让学生能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就对集成电路有更深的了解。授课时,他穿插行业内的典型实例来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引导同学们关注集成电路这个领域,从而了解更多的知识。

朋友式的教学方式也是侯立刚老师一贯坚持的。他认为,朋友式的教学和互动活跃的课堂交流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因此无论身体状况如何,他都坚持微笑面对学生,并努力记住每一位同学的名字。“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愿意通过这个机会了解更多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对我产生认同感,能够更好地讨论学习知识,我们交流的过程就不仅仅局限于师生关系,还是朋友之间讨论学术的过程。”

10级电控学院本科生王清非常喜欢上侯立刚老师的课,她认为侯老师不是循规蹈矩地照本宣科,而是有自己的风格。“有的时候侯老师不会完全按照书本的顺序,在前后内容相关联的情况下,会先讲相对容易的,再讲解难理解的,便于大家理解;侯老师还常常讲解书本上没有却又很重要的知识,让同学们掌握一些课本外的专业知识。”王清觉得侯老师的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侯老师不是一个只为了教学、考试而教书的老师,而是一个有自己风格的老师,真心希望把知识教授给学生的人。

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侯立刚老师还引入了“校企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模拟微电子公司自主设计研发集成电路的过程,编写了适用于本科生的《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实验指导书》。该实验课从芯片的系统设计、综合、仿真验证基本实现数字集成电路前端设计的基本流程。

侯立刚老师还与EDA公司及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竞赛机会,让学生使用业内的工具来设计产品。这种还未走出校园便已了解生产过程的形式对于本科生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随着实践机会的增多,学生的知识储备进一步丰富,工程设计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在侯立刚老师的指导下,已有多名学生在北京市集成电路设计大赛获奖。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具备更好的专业知识和更高的工程设计能力是侯立刚老师对于教学工作的追求。“希望每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都有所收获。”侯立刚老师说。

 

侯立刚老师简介:

2007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获得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集成。承担国家发改委项目(子项)两项,负责或参与其他科研项目7项;承担本科课程《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集成电路 EDA》,研究生课程《VLSI EDA》。

编辑:刘冰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