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

/ UP-CLOSE

【人才工作会特别报道之人物篇】周宏才: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来源: 时间:2014-10-23

 


    IMG_2627副本

 

苏格兰的散文家和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曾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Genius is nothing but labor and diligence),而周宏才教授用他的人生经历一次次地证明了他就是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周宏才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清洁能源相关且环境友好的新材料研究,为先进多孔材料研究领域世界知名科学家。

年少有成难自满,海外求学拓人生

在与周教授的交流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少年有成型学者。天资聪颖又勤奋刻苦的他16岁就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不满20岁的他选择留校成为一名大学教师,讲授化学工程基础课程。起初任教时,在所教授的学生中,不乏年长者,“小老师、大学生”的组合便成为课堂上的一大亮点。即使是面对年龄比自己大的学生,踏实工作的周教授也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氛围,做到教学相长,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几年下来,周教授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已是烂熟于心,一支粉笔走天下,桃李遍开花。他说,看到自己所教授的学生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岗位上工作并取得成绩,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12年教书育人的经历,令周教授载誉满满,各种教学优秀成果奖是对他12年教学工作的认可;同时,也令周教授逐渐意识到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已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要想更好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自己必须走向专业领域的前沿,掌握前沿的知识。1996年,32岁已为人夫、为人父的周教授,放下教鞭,放下国内稳定的生活,放下已有的成绩,克服种种困难,毅然走上海外求学之路。周教授说,出国以后感觉眼界一下就开拓了,此后的各种经历和种种收获,也一次次地证明当年决定出国深造是正确的。

追逐梦想择为先,坚定信念勤当道

当谈到自己的研究领域时,周教授说,科研是需要兴趣做支撑的,只有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才能甘于寂寞、深入研究。在国内,多年的学习和授课经历使周教授已具备扎实的化工基础知识,也使他很明确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在美国求学之初,他很坚定地确定了自己的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无机化学。

在明确研究方向后,周教授做出了两个关键的选择。第一个选择是选择了一位好导师。周教授选择的导师是美国无机化学家F. Albert Cotton。在国内时,周教授就读过Cotton教授撰写的书籍,对Cotton教授的研究很感兴趣。Cotton教授对于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在课题组里,如果表现平平,很可能面临淘汰,而Cotton教授的严格也是周教授认定他为导师的重要理由。周教授说,严师出高徒,太容易取得的学位反而没有挑战,登高而望远,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把握专业领域的前沿脉搏,真正学到知识。第二个选择是选择一个好课题。周教授选择的课题是Cotton教授课题组早在40年前就开始研究,但一直未取得突破性成果的课题。这个选择也再一次映射出周教授敢于挑战困难、突破自我的人格魅力。他认为,钻研如此“难题”,如果取得突破性成果,就足以证明自己的科研实力。而事实也证明,周教授的博士课题选对了,凭借在此难题上的突破性成果,周教授得到了Cotton教授的认可,仅仅用时三年就取得了博士学位,而这个时间比正常毕业时间提前了整整两年。

对待科学研究,周教授勤奋刻苦,坚定执着。他说,自己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时已过而立之年,相比那些留学海外的年轻学子们,自己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耽误,他用“非常刻苦”形容了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状态,令人可赞可敬。他告诫年轻的学子们,做科研要有坚定信念,要持之以恒,选定了研究方向,不管自己的选择是否热门,都要排除干扰、踏踏实实地做深入研究,不要轻易的转移自己的研究方向,更不可急功近利。

取得博士学位后,周教授来到哈佛大学成为一名博士后。在这里的经历使周教授深刻感受到合作和自信的重要性,在汇集世界精英的学术圣地哈佛大学,身处无处不在的竞争中,感到不言而喻的压力时,一定要坚信自己的能力,只要踏实努力,善于合作,自己的才能就不会被埋没。

心怀教育系学子,结缘工大育英才

在圆满完成自己的海外求学之旅后,周教授决定重执教鞭,成为美国大学里的一名华人教师。或许是因为自己在国内已有12年的教学经验,或许是因为自己毕业于北师大这所师范院校,周教授说,他更能读懂学生。周教授认为,当教师,关键是要有耐心,要学会在鼓励中培养学生,更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授课,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能。他说,一个科研课题组能否顺利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能否吸引到关键的人才加入团队。在周教授的悉心教导和团队优秀人才的共同努力下,他主持课题组的发表文章引用率逐年攀升。周教授特别强调,这些成绩的取得应该归功于组里学生的贡献。

周教授选择北工大作为合作单位,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里已有的硬、软件设备及科研环境很好,国际化发展趋势很强,并且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正轨;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特别注重以科技应用回馈社会,服务于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人才”的考虑。周教授说,这里有他曾经一手栽培的优秀人才,有一批志同道合、值得合作的人才,在这里工作,可以扎扎实实干点儿实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加入,可以将专业领域内的国际前沿动态带到这里,拓展师生的眼界,也希望在这里能发现更多的可塑之才,在现有参与指导学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平台,逐步实现中美两校联合培养人才的发展目标。

在谈到建设“有特色”高校的话题时,周教授坦言,特色需要时间的凝练,在已有条件基础的专业方向上,可以加强人才引进力度,有特色的强势专业会逐渐形成。

 

附:周宏才教授简历

周宏才,2000年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2008年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工作,先后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2008年起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任教授。2013 年周教授担任美国化学会无机化学期刊副主编;2014年成为Davidson科学讲席教授;2009年组建“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任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清洁能源相关且环境友好的新材料研究,为先进多孔材料研究领域世界知名科学家。多次承担美国能源部、海军、 科学基金委等重大研究课题,其中包括“储氢”“碳扑获”“甲烷储存”等美国国家重大专项课题。曾获美国科学基金委CAREER奖、Air Products公司Faculty Excellence奖等。2014年,周教授成为一名高被引用研究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 by ISI Web of Science, Thomson Reuters).

 

编辑:刘潇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