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

/ UP-CLOSE

李晓阳:乐得英才而育之

来源: 时间:2013-10-11

机电学院教师李晓阳,现为我校基础力学课程群主讲责任教授;拥有30年高教教龄,每年承担400学时以上的本科生教学任务。2001年、2003年获评“我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2003年主讲的《理论力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1年和2009年分别两次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013年获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丰硕的荣誉是对李晓阳老师多年教学科研工作的充分肯定,更见证了他在教学一线的默默奉献与辛勤付出。然而对于荣誉,李晓阳老师却只当它们是激励自己向着更高标准、更高目标前进的助推器。

2

(李晓阳老师与青年教师交流授课经验)

不同的教学方法 同一个教学任务

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感慨:“课难上,学生上课不听讲”,学生也纠结于“课太枯燥,不爱上”,这或许是许多课程教学中的常见现象。理论力学课程给人的第一印象大多是枯燥,然而李晓阳老师的课却从不冷场,他自己更是两次被学生们评为“我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李晓阳老师这样深受学生的欢迎?记者趁机向李晓阳老师讨教,如何把理论力学这样一门艰深的课程讲得学生为之“动心用情”?李晓阳老师寥寥几句,却让记者对“上课枯燥”的认识完全改观。他说:“讲授课程是枯燥或是有吸引力,根本原因不在于课程内容本身。主要看教师是否做到了‘三键合一’。”在记者的追问下,李晓阳老师详细解释起“三键合一”。

关键之一是“与时俱进”。备课是讲课的基石,是一名教师的基本功。备课,要琢磨透彻课程内容和课堂上的学生。李晓阳老师说,理论力学这门课程他讲述了28年,备了28遍课,每次讲课都会面对一批新面孔,80后、90后,他们拥有着不同的特质,也正是因此,课程内容和讲授方法务必要适时更新、与时俱进,避免“冷饭重炒”。李晓阳老师强调,选择好角度,把握好难度十分关键。理论力学是大一基础课程,理论性强、难度很大,因此能否将科学研究、工程研究融入到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我校学生,分解理论教学的难点,加强基础,加强学生动手实践的理论分析能力培养,是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使课程动人而不累人的根本所在。

关键之二是“因材施教”。这意味教师要对讲述内容进行全面把握,特别是对知识体系的深层次把握。李晓阳老师解释道,一门理论力学,对北京工业大学学生的讲述方法到清华大学就不适用,反过来也不适用。这种梳理知识体系、建立不同教学方法的能力是一个教师应该有的基本能力。

关键之三是“挑战”。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做到激发、引导学生挑战自我。仍然以对比进行讲述,李晓阳老师说,清华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吃不饱”,被激起努力学习的动力,北工大的教师也要能够在学生基础课教学中激起他们挑战自我的动力和信心,让学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不止是任务,而是非常重要的成长环节。

结合自身感受,李晓阳老师讲道,如何讲好课、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并非运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但对教师而言却是同一个教学任务。教师在个人业务上一定要过硬,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才行,要能够选择好角度,把握好难度,设置好提升度,环环相扣,“三键合一”,才能取得好效果。

没有笨学生 只有笨老师

“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这个说法记者还是第一次听到。在教书过程中,似乎向来老师充当主体角色,学生则是听众、是客体、是晚辈。然而,李晓阳老师却始终坚持:师生的关系其实是朋友。

谈到师生关系,李晓阳老师欣然地分享道,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在学生朋友圈子中受到学生的尊重,说明他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是朋友,就会互相尊重,互相发现优点,甚至于互相包容缺点。如果作为一个教师,整天都指责学生,肯定不会有学生想要成为他的朋友。在教书过程中,如果你不知道学生会什么,有什么优势,你怎么知道你教给学生的是对他有用的?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是机械的重复教材,不是只知道将书本上的那些死知识放到学生脑袋里就能算完成任务。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是因为老师不知道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例如,发现本科大一学生身上的优点,就该想办法鼓励他们努力向前走,这是一个基础课教师教好书的关键,也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核心。

就是这样,李晓阳老师把溢于言表的爱通过备课、授课、自己的一言一行传染给每一个他曾教授过的学生,他们彼此尊重,彼此帮助,彼此支持,成为了在专业学习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感情上友谊深厚的朋友。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如果像这样在教书过程中,我们既能得师又能得友,可谓不亦乐乎也。

与教书结下了一辈子缘

李晓阳老师对教书的热爱,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牵绊。成为一名教师是他中学时代的理想。他教过很多课,小学一年级、初中、高中、大学基础课、专业课、研究生课程、博士生课程。他自己也笑着坦言:“当教师可能是我的天职”。现在,他在一学年里讲述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二门本科生专业课程、二门硕士研究生课程、一门博士课程,在此基础上,他还开设了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概论二门人文校选课。

李晓阳老师努力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迎来送往,30多年就这样过去了。“对我来说,每天坚持教学和科研,只要踏实做就可以了。每当看到学生的每一个进步,获得的每一个新知识,看到一些来自偏远农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来京求学后,渐渐成长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人才的时候,我真的感受到当一名教师的光荣和最大的快乐。现在想想,如果有谁不让我教书了,恐怕这件事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困难。”李晓阳老师感慨地说。30多年的教书生涯,李晓阳老师每天都和学生同相处、共成长,个人积累也在不知不觉的努力中日渐丰厚。

谈到做一名好老师的源动力,李晓阳老师说是曾经教授过他的老师们。老师们努力工作的身影一直是激励他向前的动力。“到目前为止,我的老师们70多岁了,还会不断地询问我的教学、科研和工作,无时无刻不在关心惦念着我。” 李晓阳老师说道:“在我的老师们当中,有一位老教师,今年80多岁了。当年他在快要退休时,在教授研究生课程中遇到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数学的混沌理论)。当时60岁的他,直接坐到本科生的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这是一个教师的内涵。”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才,教师必先正自身,率先垂范。“不断追求新知识,做一名称职的职业教师”是李晓阳老师笃行不舍的毕生追求。“将一门理论体系完整的理论基础课,探索改造成一门工程教育课,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我想在退休前能够做好这件事的话,也就心满意足了。”这也是李晓阳老师在他个人教育事业中的一项新追求。就是这样,他和他的老师们与教书育人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凭借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去做好每一件事儿。

李晓阳老师用真学识,真性情,真言行博得了学子们的崇敬和爱戴。他渊博的知识、乐教的精神,无止境的探索与思考,让我们看到了今天的名师之道,更为广大青年教师树立了新的榜样。

 

 

编辑:卜晓明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