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

/ UP-CLOSE

杨凤:让英语成为学以致用的工具

来源: 时间:2013-10-29

开学伊始,第三教学楼外的橱窗对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进行了展示。展板照片中的老师们以自信的脸庞迎接着、用和蔼的目光凝视着来来往往的北工大学子们。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杨凤就是众多优秀教师之一。

08

杨凤老师曾获北京工业大学优秀青年主讲教师、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17项校级和院级教学奖励。她目前是北工大外国语学院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的负责人,承担着学校外语教学由综合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型的改革任务。她本人所撰写的有关我校学术英语教学改革的论文荣获美国第24届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在入选的1800篇论文中脱颖而出,成为6篇获奖论文之一。杨凤老师于2013年3月应邀赴美领奖并发言。

众多的荣誉让我们对杨凤老师和她的课程更多了一份好奇。让我们通过“学术英语写作”这门课程,走进杨凤老师教书育人的故事,共同体会其中的喜乐。

让英语成为学以致用的工具

讲台上的杨凤老师,从容自信、睿智机敏,一开始便可以吸引住听课的学生。课堂下的她,更多了一份亲切与温暖。

学术英语这门课程是在学校开放办学、提倡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指导下开设的。作为一门新课程,目前在国内学术英语应该如何教学并没有完全定型的模式。但是杨凤老师强调一点,学术英语的核心就是“运用英语”!要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去掌握,而不是作为学科去专研。学习英语最终目的是做到在现实中加以运用。她提倡要把英语当作一个获取信息、涉猎知识、体悟文化、沟通交流的工具。正如顾炎武所说的“经世致用”。

然而,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那需要超越常人的勇气与毅力。杨凤老师说:“起初,课程建设没有经费,教学也完全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唯一的资料来源就是网络。想要做出点儿成绩,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好在几年前在北大学习的经历对开展学术英语教学非常有帮助,再加上对课程的热爱与坚持,杨凤老师最终收获了预期的成果。学术英语课程开展以来,颇受学生的好评。

摆脱“带着脚镣跳舞”的课堂

听到“学术英语写作”的名字,觉得这样的课程有些枯燥。然而为什么它能够得到学生的喜爱呢?这门课程的成功并不仅仅是由于其本身具有实实在在的用途,更因为杨凤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杨凤老师始终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理念。也正因如此,课堂之上,她的侧重点并不在于教授英语的具体知识,而是以英语为载体,鼓励大家自主选题,自主调查,自主撰写论文。往常同学们学习英语大多是被动的,并不是自己喜欢去做的。而现在,他们有了自由的通行证,有了选择的自主权。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驰骋遨游。无论是topic的选定,还是最终定稿的论文,老师给予他们的都是思维上的指引,方法上的指导,而不是限定条条框框,让学生们彻底摆脱“带着脚镣跳舞”、亦步亦趋于乏味的书山苦海。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同学们不必非得按部就班地追随老师的脚步或听从老师的“号令”,思想不再僵化,想法可以得到扩展,思维可以得到升华。如此一来,原本“枯燥无味”的学术英语写作,也变得缤纷多彩、韵味十足。

杨凤老师抛开传统的课本,借助互联网,将新鲜、新奇、新意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开拓视野。她说:“我不教英语,英语只是一种工具。我教的是方法,是学习的过程。我要教会学生改变以前的思维。学生以前学会的是接受,不敢挑战老师的权威。而我希望学生可以拥有辩证的思维,懂得what to challenge , how to challenge and why。”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方权威不能说不好,但如果令学生长期处于权威的“白色恐怖”之下,也许就会令学生失去一些真正宝贵的东西,比如创新,再比如自主。

“很辛苦,但真的很有益!”这是同学们对“学术英语写作”这门课程最真实的评价。在这个课堂上,写作不单单是为了发表,更是为了实用、为了兴趣、为了积累。一份关于食堂的调查报告是杨凤老师印象最深刻的学生作业之一。这份论文将选题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了给现实提供某种有益的建议去开展调研、完成报告。这样具有实际意义的论文远比那些“凭空捏造”和“闭门造车”来得更直接、更有效益。

学会去发现,适当去引导

在杨凤老师的“学术英语写作”课上,不仅仅教授学生如何准确快捷地查阅资料,正确明了地书写论文,更以英语写作为引导,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教会学生如何温文儒雅、行端走正。

喜欢球类运动的杨凤老师非常注重团队精神。她深知只有队友之间相互默契,才能最终赢得比赛的胜利,便也将这种理念引入课堂之中。她鼓励同学们分组合作,共同撰写最终论文,并潜移默化地教导大家要注重、体恤、照顾别人的感受,学会提高个人的修养。杨凤老师说:“做老师的不能逼学生,也不应该批评学生,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去发现,更要用适当的方式去建议、去引导。让同学们自己意识到不足,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她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同学们在进入社会之前,多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和品质,锻炼一些必要的能力。

用网络打破师生“柏林墙”

如果说课程之上杨凤老师给予了同学们谆谆教诲,那么课堂之下她更做到了言传身教。她运用网络与每个同学保持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不愿在课堂上表现特别积极,或许会在课上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却在课下非常努力。作为老师,我们就要理解他、帮助他、支持他。”杨凤老师如是说。这样对学生心理的细腻分析,对学生课堂表现的精准把握,倘若没有对学生真心的关爱是绝对无法发现和做到的。杨凤老师这种巧妙运用网络的互动教学方式,使得横亘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柏林墙”轰然倒塌。没有课程安排的时候,她一般都会“挂”在网上,回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学生提出的建议,她都会认真阅读并保留。杨凤老师自己也会每周写个reflection(“反思”),来反思本周自己的教学和工作,反思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和改善。她称这种反思为“行动研究”或“微课堂”,意为随时关注学生的动向。这种互动交流不仅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而且使课程的学术氛围也分外浓厚。

对于如今的课程安排,杨凤老师也存有一些遗憾。“这门课程以前是小班授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非常紧密,沟通也非常便利。现在改为大班教学。有的时候也感觉精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每个同学。我所设想的这种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就不能很好地运作起来。我也在想办法,也在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希望能够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把这门课程办得更好。” 杨凤老师说道。在成功之后,她依旧反思不足,在探寻中求索着解决之法。杨凤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孜孜不倦、严谨认真的老师。

 

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其次应该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而后便是拥有人文情怀,懂得尊重、关注学生,与学生亦师亦友。而这些,也正是杨凤老师携“学术英语写作”课程走向成功的基石。在杨凤老师柔和的微笑中仿佛总可以看到一抹坚毅的光芒,这光芒来源于她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奉献,更来源于她对职业与课程建设的无限追求。

 

 

编辑:卜晓明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