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

/ UP-CLOSE

墨香为伊飘,寂寞我甘淳——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巾帼风采

来源: 时间:2007-03-29

2005年1月,新年的钟声刚刚敲过,从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来了一个令工大、令工大学报办刊人兴奋、自豪、骄傲的消息,《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正式被国际著名三大检索系统之一——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为核心刊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办刊人为之奋斗的梦想,在那一刻终于变成了现实。2005年《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被EI收录117篇论文,学报的影响因子也因此一路攀升,由2004年的0.244上升为2005年的0.345,总被引频次也由2004年的216跃升为2005年的328,使我校在全国高校的EI排名上升到第33位,取得了我校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近10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已获得各种奖励十多项,成为向国内外展示、宣传本校科研成果和综合学术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为新生学术力量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是什么让《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

走进学报编辑部,10名在职人员,清一色的娘子军。因为编辑部主任为杨小玲教授,所以人们戏称这些充满干劲的女编辑们为“杨门女将”。

挑战自我,奋发向上

今年3月,北京市总工会授予学报编辑部“首都女职工优秀创新集体”称号。这个集体有着巾帼不让须眉、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骨气与传统。工作中,她们不断挑战自我,迎难而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1974年创办,1991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以来一直为季刊。2005年变更为双月刊;2005年初《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进入EI,编辑部主任杨小玲教授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变革,在编辑人员没有增加甚至减少的情况下,2006年又变更为月刊。这一改,加快了学报的出版时速,缩短了出版周期,却使编辑部的工作量增加了1倍。

这样看似对自身毫无利益的改革在杨小玲教授及编辑部的女编辑们看来却是一种振奋人心的挑战。在采访中,杨教授直言,“我并没有考虑到增加了1倍的工作量,学校会不会给编辑部多增加津贴,或是提高什么待遇,我只是希望学报的出版周期短了,我们每年为EI所提供的优秀文章多了,那么我校在全国高校的EI排名一定会有所提高。这是我们所共同期待的。”

同杨教授一样,虽然工作量增加了,编辑们心中装的更多的是期刊,是学校、老师们的荣誉与利益。她们深深地懂得,今天的努力和奉献是为了明天更远大的目标。她们工作严谨,一丝不苟:为了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主编认真制订出版计划;编辑们积极与有关科研部门建立联系,了解各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动态,组织稿源,争取尽快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报道出去。在编辑加工中,为了一个标点、一个符号,反复切磋核实;面对文稿,字斟句酌,为了一个字、一句话,耐心地与作者沟通,将出版规范贯穿于每个细节,深入到作者心中。每当一份编校到位规范、带着墨香的期刊呈现在读者作者面前时,学报的编辑们都会感到由衷的欣慰。

关爱互助,提升自我

团结、严谨是这个集体的工作作风,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关爱,则是这个集体充满干劲、充满斗志的原动力。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共享快乐,共分困难,编辑部成员共同营造了一个和谐、良好的工作环境。到这里来的人,首先感觉到的是,工作紧张而有序,气氛宽松又和谐,来应聘的人没几天就爱上了这个集体。

杨小玲教授在编辑部工作26年了,可以说学报是她一手带大的孩子。在学报成长的过程中,她也曾受过高薪工作的邀请,可能会有比现在更好的工作环境,但她拒绝了,因为她要干好一件事:就是成功办好北工大的学报。在她眼里,学报的成功带给她的不仅是成就感,更培养了她的人生态度——淡然、乐观、豁达,朴实。

作为编辑部主任,这位待人宽厚的女教授无时无刻不让编辑部的编辑们感受到关怀和温暖。为了使青年编辑尽快成长,杨教授鼓励年轻编辑抽时间去听课,鼓励她们参加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各种激励方式,培养青年编辑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一旦她们在创业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杨教授也会给她们充分的帮助。

正如杨教授所说:“我们在管理中注重“以人为本”,一个人如果心里有事,她不可能安心工作;遇到不顺心的事,带着郁闷的心情,她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因此,我首先想到的是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我不提倡作所谓的“女强人”,我们的编辑不能只顾工作不管家,那是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因此,对于编辑们的心事,她会尽量为她们考虑到,孩子入托问题她会亲自去帮助落实;谁几月过生日,她会送去祝福;退休的老编辑中秋节会收到她捎去的月饼;职称问题关系到编辑们的切身利益及今后的发展,编辑提职称要考外语,杨教授会给她们时间去听课,去进修,帮助整理材料。因此,当谁通过了外语考试、谁晋升了职称,都会更加热爱这个集体,更加努力地工作。

杨教授以她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带动了编辑部这个团结的集体。编辑们刻苦努力,每次学习和培训,北工大编辑部的人个个成绩都是全“优”;编辑资格考试是作为编辑必须的,也是最令人发怵的,因为每次的通过率仅在30%多,而北工大编辑部的编辑通过率是100%。有的编辑在工作岗位上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有的编辑的本专业论文被SCI收录。

这个集体中的女性是事业的强者,更是美好生活的追求者。作为职业女性,她们很辛苦,有家、有事业,还要考虑自身发展。但她们没有为家庭琐事而影响工作,因为在她们眼里做好工作是她们的责任和义务。而在生活中,她们每个人也都成功扮演着多重角色:是妻子、是母亲、是儿媳、是女儿。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学报“杨门女将”在这里唱出了一台台的好戏。

继进入EI以后,2006年,《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再创佳绩,荣获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联合颁发的 “北京市优秀出版物奖”,被选送参加北方10省市评比,并被评为优秀期刊。同时,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评比中,《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再次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学报。

学报编辑部目前有《北京工业大学学学报》、《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机械工程分册3种期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同时也是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等8个重要国际数据库的收录刊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所刊发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的论文占同期发表论文的60%以上,也为学校各专业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学报》十几年来始终保持着“北京市优秀期刊”及“华北地区优秀期刊”的光荣称号,是北京市的品牌期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虽然创办较晚,但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社科期刊,2次获得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社科学报,现在已被美国的《剑桥科学文摘》收录,影响因子不断攀升,2003年影响因子为0.1164, 2004年为0.143, 2005年上升到0.183。

学报编辑部的工作得到期刊界的认同。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选中了北京工业大学作为其合作伙伴,由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承担出版《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机械工程分册,此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起、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编辑出版、施普林格出版公司负责全球发行的英文全文系列刊物,共有包括社科在内的27个分册,据目前的各类统计显示,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承担的“机械工程分册”在自然科学的分册中排名第一。

 

“出精品文章,创品牌期刊”是学报编辑不变的承诺。她们不争名、不图利,在物质上她们是“知足”的;而对于工作,她们又是“不知足”的,她们在知足与不知足中赶走了内心的不平衡,为学报而耕耘,因编辑而快乐。正如编辑部主任杨教授诗中所写的那样:

“寒来暑往,岁月如歌,

我们“爬”的“格子”千千万万,

我们看的稿子堆成了垛,

像石头一样垒起一层层台阶,

多少教师从台阶上走过,

展示自己的科技成果,

将知识向天下传播。

 

春去秋来,星光闪烁,

白纸黑字,脱颖出一个个学者,

有你、有他、唯独没有我。

我只有一个小小的名字印在角落,

它不带来名誉,也不代表成果,

印上的只是责任与承诺——

有问题就来找我吧,

因为我是文章的编者。”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