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多年的研究领域,别人难以忍受的枯燥寂寞,他慢慢变成了乐趣
非线性动力学、分叉与混沌,非线性振动与控制等这些专业性极强的词,对一般人来说恐怕都没听说过,从这些字面上看就感到尤其枯燥。张伟教授近些年一直从事此类国际前沿的基础理论研究,用他的话就是“我们在探寻、探索、弯弯绕绕之中,寻求着科学的真理,为达到目的而发展并创造出更好的研究方法”。
2004年,张伟申请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全局分叉和混沌动力学,张伟介绍说,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全局分叉和混沌动力学是目前非线性动力学领域的国际前沿课题,由于使用高维非线性系统可以更为准确的模拟工程问题,因此研究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全局分叉和混沌动力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在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张伟对矩形薄板、柔性索、电磁轴承和非线性减振器的全局动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研究成果及创新。
此后,围绕这一研究方向,张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申请了多项研究课题。
每天面对枯燥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且研究的都是国际前沿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提出的,在国际上是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而且没有确切结论,只有一些猜想和设想,课题组的学生们开始时往往很不习惯,觉得太难了,无从下手,而在前沿理论上探究多年的张伟早已把这一切当成了乐趣,他认为一旦在理论上取得一点突破,将会带动一系列方面发展,最终可以应用到工程上,对此他充满了信心。
不同的人生起点将影响一生,关键的4步曲
回想自己前面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张伟说:“我经历了人生转折关键的4步”。
1978年,随同父母一同下放到山东莱芜钢铁厂的张伟,经过半年的复习,在全校400人中脱颖而出,如愿考上了大学。“当年,因为父母亲都是知识分子,父亲在北航工作,我从小也想像父亲那样从事航天研究。”
一度中断了的梦想随着恢复高考,让张伟得以实现,惟一不同的是没有考上当时自己所钟爱的专业。
“我当时没有多大的把握,高考前还到一家工厂报了名,想着一旦考不上,就当工人挣钱。考试前一天,工厂的录取通知书到了,我去报了到,同时请假参加第二天开始的考试,考完试立即回到厂里当了一名印刷工人。当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全厂工人都为我高兴,就像中了状元一样,临去大学报到之前工人们为我送行,厂长特意多发了我一个月的工资,还为我买了火车票。厂长拍着我的肩膀说,你能上大学也是我们全厂的光荣。这是我经历的人生第一次转折,如果当年考上的不是我,我也许一辈子在工厂当工人。”
考上大学更多或许是命运垂青了他,可以后的种种改变则是张伟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的回报。因为他懂得不同的起点,对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是一生。大学毕业后,他在企业里做过技术工作,在大学里当过老师,5年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天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主修一般力学专业。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张伟不但学习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他研究能力的培养,让他更具备了成为一名某一领域专家的特质。这一阶段被他视为人生经历中第二次大的跨越。硕士研究生毕业3年后,张伟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
这以后他在专业领域“越走越远”,除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开始了他作为研究生导师为主的教授生涯,并在这期间,去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去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教授。
把握住了机会,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张伟通过人生关键的4步跨越,完成了一个从普通学生向青年科学家的转变。
作为教师,最大成功是教出的学生能超越自己,否则就是失败的
“作为研究生导师,我殷切希望同学们增强使命感,努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在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都是精英教育,培养的都是国家栋梁。因此,同学们要把立志成才和报效祖国作为己任,从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一开始,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在学业上把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把早日超越自己的导师作为一个近期奋头目标。比学业更为重要的是做人。”
这是张伟在200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充满激情的一段讲演,这也是他作为教授一贯的准则。他认为,当教师成功的标志就是能培养出超越老师自身的学生。越多越好。
张伟说,研究生被赋予了一项天职: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开展前瞻性的研究工作,推动知识创新,造福人类社会。而现实是我们与美国等国际上一流大学的导师和研究生相比,确实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受历史和条件的局限性,我们的眼界,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质量和数量,深度和难度;研究生学习课程,课外读物,以及在研究上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等,同样与美国等国际上一流大学的差距很大。因此,他鼓励学生,有机会一定要出国深造。
张伟现在领导着一个由6名教师和20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的研究团队,他们的研究课题则是国际前沿课题,并已被各国同行所瞩目,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张伟的目标是要做到最好,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所发表的论文,乃至今后对工程的指导意义,实际应用价值,他都瞄准了国际最前沿。
■专家简介
张伟
博士,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学科评审组专家。1999年和2006年中国科协第40次和第10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执行主席, 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动力学, 振动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执行主席。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
编辑: 刘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