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

/ UP-CLOSE

陆学艺:学艺不止

来源: 时间:2006-09-25

陆学艺近影

位于中国社科院大楼10层的鸿儒轩是间小会议室。两排大书柜和整齐排列着的大部头专著,让整个房间透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

刚从拉萨回来不久的陆学艺正在阅览文献,精神矍铄的他很难让人相信已经73岁高龄。“我乘坐的是第一趟进藏列车。”陆教授的语调平缓:“除了在唐古拉山5000米的地方吸了点氧,其他没什么感觉。”

军旅生涯,磨砺性情

从上世纪50年代到北京上大学算起,已经在北京生活了50年了。

“我的名字是老师给起的。”陆学艺操着一口浓浓的南方口音:“我在家排行老二。我这个‘艺’在我们家乡发音和‘二’是一样。”

陆学艺从小在无锡农村长大。小时候家境不好,小学毕业后不能继续上学,就在上海一家制袜厂当学徒,一干就是4年。“也就是现在说的农民工。”研究农民问题的专家,说话总也离不开本行。

17岁那年,陆学艺到了当时的第三野战军任文化教员。他语文学得好,就给部队的营、连、排干部教拼音。文化教员要经常给战士教歌、组织文化活动,这是让他感到很“吃力”的地方。“那时候,我感觉自己不太称职,知识还很不够。”生性要强的他一面工作,一面利用一切机会加紧学习。1953年陆学艺面临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最终他选择了复员回家。想考大学、去学校学习的声音从他心底发出。

谈起部队这4年,陆学艺感慨万千。“这4年,形成了我一辈子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的愿望。”陆学艺说:“17岁,正是现在的孩子上大学、人生开始定型的时候。而我在部队里接受了严格的组织纪律、为人民服务传统的教育,奠定了做人的基础。二是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早上从不睡懒觉,每天6点半起床,整理笔记。”“这种影响,当时感觉不出来。但现在每当和老朋友聊起来,有几个岔口我走对了。这段经历对我的人生影响巨大。”

2001年,陆学艺花费3年心血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出版之后,社会反映热烈,但是批评的意见也很激烈。特别是关于社会阶层的划分,争议很大。陆学艺说:“我心里有底。因为我的研究是从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出发的。我心里是坦然的。”

情系农民,足迹遍乡村

利用参加青藏铁路典礼的机会,陆学艺到墨竹工卡县和曲水县的农村调研,看那里的新农村建设情况。“那里农村的潜力巨大啊。”他兴奋地说。考察过西藏农村后,中国所有省区市的农村他就都去过了。几十年来,陆学艺前前后后调研走过的县超过了几百个。

农村调研是非常艰苦的。1980年,他在甘肃定西调查包产到户时就病倒了。“我身体很好,这么多年在外面,就病倒那么一次。”对其中的甘苦,他总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除了专门的调研外,每次到外地出差,他总要到周围的农村转一转。“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走访农村,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在大学时陆学艺的专业是哲学,但他很早就开始关注农村。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从小在农村长大,有切身感受。另一方面是由于在部队时,部队驻防经常能看到农村的现状。这些经历形成了他的最大愿望——要研究中国的农村,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聊到这里,陆学艺从座位上站起身。他指着窗外的楼房说:“在从事社会学之前,我在那里搞了20多年的哲学研究。”有幸听了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2年哲学课的陆学艺笑着说:“我也是冯友兰先生的关门弟子。从那以后,冯先生就不给本科生上课了。”

“做学问就是要解决问题。”陆学艺反复强调这一点。1978年,当时还在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职的他写了《关于加速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问题》,引起了院领导的关注。对农民问题饱含着深深情感的他被安排到农村研究所工作,从此,他的社会学研究从副业正式转为主业。

“原理都是相通的,比如平衡不平衡、波浪式前进……这些哲学里学的东西,到社会学方面都用得上。”他并不认为从哲学到社会学研究的转型有什么难以逾越的鸿沟。

做好学问,先要做好人

2005年底退休后,陆学艺依然忙碌着。每年仍坚持用3个月时间到农村调研,他注重实打实地深入到县、乡、村、户去调研,编一套《中国国情丛书》,平均每个省区市都要走三四个县,用了整整10年时间。

除了社会学课题,陆学艺还担任博士生导师。对于青年人,他认为最重要的还不在于学问本身。“首先要做一个‘正派人’。这是我的老师教给我的。”陆学艺说:“‘为人’这一条最重要。中国历史上士大夫的‘修身养性’,第一是要做人。”他也常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

回顾走过的岁月,陆学艺觉得,人的成就有大小,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如何对父母、兄弟姐妹和朋友。“这比什么都重要。”他说:“没有做到这一条,就是再聪明,学问做得再好也不行。”谈到做学问,陆学艺认为做学问要有气派。他说的气派并不是自满自大,而是面对外界的压力和种种干扰,始终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度。“学问之外的杂音,要自己化解掉。”

陆学艺小传

陆学艺,1933年8月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生。1965年毕业后留所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他长期致力于社会学理论、社会结构研究和农村发展理论研究。主要著作有《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社会结构的变迁》、《三农论》、《陆学艺文集》。由他主编的《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