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

/ UP-CLOSE

内外兼修,文理兼容——访国家级精品课程《材料力学》主讲教授隋允康

来源: 时间:2006-04-14

他,执著地追溯力学知识发生的瞬间,出于一种没有功利性的爱好和兴趣,源于对探知自然规律的热爱。

他,满怀激情地站在本科教学的讲台上 ,以科学美、技术美感染学生 ,执著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的途径。

精品课程:以鱼学渔重能力

材料力学是在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抽象难懂往往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隋老师提出用 " 以鱼学渔论 " 指导教学 , 喻知识为鱼 , 喻能力和素质为渔。隋老师说,“知识很珍贵,但老师的作用不是灌输知识,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老师应该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依靠能力和素质去有效地获取知识。”正是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隋老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隋老师认为,书上的每一节都是创新的案例,老师要在课堂中演示前人发现知识的过程,把“演示创新线 , 捕捉创新点”作为一种境界,“线”是指前人创造性成果的轨迹,“点”是指在教学中深入思考捕捉到的科研创新点。这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材料力学》课程的责任教授,隋老师十分重视团队的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升。1998年,隋老师来到北工大以后,在力学部提出了“深挖池 , 养大鱼 ,跳龙门”的发展方针。“池子”是一个和谐的科研环境;“大鱼”就是年轻的博士,他们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中,吸取经验,增长学识,提高才干,当他们拥有足够的科研和教学实力时,就能够一跃而起,跃过龙门,化鱼成龙。他要求所有教师做到“教”、“研”相长 , 明确教学和科研是两条腿 , 缺了哪一条都走不快。在隋老师的鞭策和鼓励下 ,材料力学的青年教师稳健地成长了起来,并为课程建设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学生培养:人文熏陶贵德行

在授课过程中,隋允康老师经常引入一两句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中华传统美德或方法论格言,勉励学生在做学问中学做人,掌握学习方法。在其指导的博士、硕士生每周一次的例会上,除了进行专业业务汇报之外,隋老师还指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目前已经学完了《弟子规》、《中庸》、《大学》,并积累了近50万字的学习记录。

作为一名工科专业的教授,为什么要将传统人文精粹融入到教学之中,为什么如此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呢?

面对我们的疑问与好奇,隋老师坦言,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要成材首先要学做人”,这是隋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在指导博士生、硕士生的过程中,隋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十分浮躁,急功近利,这使他深深觉得指导学生做学问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卓有成效地指导学生做人。而就在这时,杨叔子院士要求研究生背诵传统文化典籍的做法给了隋老师启示,他觉得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里面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利器”,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行教育成为了隋允康教授培养学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另外,隋老师在多年的实践中认为,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和人文素养 , 对于理工科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说,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做出卓著的贡献 , 不仅是由于他在科学上的很高造诣,也同他的深厚的人文素养密不可分。一个科研工作者具备人文素养,在科研过程中就会开放且严密地探讨问题,生动且准确地表达思想、撰写论著。

隋老师自幼就开始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他告诉我们,他希望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也把他对人文的热爱传递给他的学生,让他们在人文熏陶中逐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一位老教师心系学生的情怀。

采访结束了,隋教授严谨的教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蕴涵人文精神的娓娓谈吐、和蔼可亲的笑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充满着温馨,释放着能量,洋溢着隋教授饱满的热情,感动了我们,相信也会感动更多的人。

附:隋允康教授简介

隋允康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工程力学部主任,力学博士点、硕士点学术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材料力学》责任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学报》主编。中国力学会理事、中国力学会下属 3 个二级学会副理事长。从事计算力学、结构和多学科优化、结构控制、实用数学规划及其应用的研究,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