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

/ UP-CLOSE

忘我工作出成果,教书育人献爱心——记我校2004年师德标兵李泽琳教授

来源: 时间:2005-05-31

初见李泽琳教授,你很难相信她已经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岁月似乎并没有给她什么影响,她精神矍铄,和年轻人一样充满干劲,做着同样强度的工作。说起为什么能保持如此的热情和工作状态,李老师说,乐趣。对李老师来说,工作就是一种乐趣。

忘我敬业,科学路上硕果累累

身体力行一直是李老师遵循的原则。作为一名教授、学界的知名人士,李泽琳老师完全可以由年轻人作助手帮助做实验,自己不用再亲自去做实验。但李老师却一直坚持自己做实验,李老师说,科学就是探索未知,药理是实验科学。年轻人由于知识、思考方式的局限,有些问题可能考虑不到,因此不要放弃自己做实验,这样才能发现问题。

无论是作为实验室的主任,还是作为一名学生导师,李老师强调的是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别人。工作紧张时,她主动加班加点。当凶猛的SARS来临时,她更是冲在最前面。

没有人能忘记两年前的那个春天,突如其来的SARS让春日的阳光和人们的心情变得暗淡。陌生的SARS因其高传染率和高死亡率令人谈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对于李老师来说,那个春天更是难忘。因为正是在那个时候,李泽琳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曾毅教授主持的P3实验室接受了国家科技部863科研项目研究抗SARS药物的任务。尽管她知道年龄大的人感染的机率要高于年轻人,但七十二岁的李泽琳教授丝毫没有考虑个人的利益与安危,首当其冲,第一个进入了P3实验室,开始了抗SARS药物的研究。由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李老师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P3实验室里是负压的,年轻人在里面呆时间长了都会觉得不舒服。可李老师经常在里面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在外面歇一会,又马上返回实验室工作。有时李教授只能以一碗方便面充饥,有时又累得连饭也吃不下。同事常常劝李老师出去休息一会儿,她却总是说没事没事。

在李老师忘我工作精神的感召下,科室的实验人员个个都以进入P3实验室工作为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李老师和她的同事们在2003年抗SARS研究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检测药物300多种,找到3-4个抗SARS化合物;检测器械,证明两种设备对SARS病毒均可抑杀99%以上(新加士活性氧空气净化机为今后预防SARS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新华网还专门报导了新加士活性氧空气净化机的检测研究工作;环能学院的设备也得到科技部863的支持)。

也正是由于这种忘我敬业的工作态度,使李泽琳教授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结出了累累硕果。60年代研究的抗白喉合剂,70年代被收入药典,名为“清咽合剂”;70年代初开始,倾十余年精力从事我国唯一独创的药-青蒿素的抗疟研究(主要负责药理、作用原理、毒理等工作),该项目获国家二等发明奖(集体奖),以李老师作为主要发明人之一的青蒿琥酯获国家三等发明奖,今天青蒿琥酯等几项青蒿素制剂已经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全球机构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1987年后从事抗艾滋病药物研究,获包括美国专利在内的九项专利,负责和参与五项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及开发,有的已通过临床前鉴定,进入二期临床,有的临床前研究进入不同阶段,如ZL-1基本完成临床前研究,曽应河南省卫生厅邀请,经河南省药监局批准在河南省试用1000人,效果明显。

让李老师更感到骄傲的是她主持的我校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病毒药理研究室。从2002年李老师来到工大开始,从科室的初建到管理,从人才的引进到研究生的培养,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倾注了李老师的心血。今天,病毒药理研究室拥有先进的设备,已经成为国内一流的实验室,国内抗艾滋病毒药物研究最好的平台之一。

严慈相济,教书育人爱心殷殷

在采访过程中,李泽琳老师没有什么犀利的言辞,也没有什么激昂的话语,有的只是娓娓道来的亲切和细致委婉的温柔。我想,李老师一定是江南人吧?带着这样的疑问向李老师求证,果然,李老师出生在江苏,大学生活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度过。

亲切慈祥,也是学生们对李老师的一致评价:手把手地传授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设计相应的课题;和学生一起加班,经常给予他们鼓励……

但有时,李老师也是严厉的。对这一点,学生小朱深有体会,因为他就曾经被李老师狠狠地训过。一次,小朱在实验室用天平称奶粉,他认为奶粉是比较温和的东西,没有毒性,所以操作时就没太注意,结果一些奶粉散在了天平的外面。李老师看到后,严厉地批评了他。李老师说,无论是称奶粉还是称什么别的东西都要特别注意,用天平就有用天平的规矩,要在平时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真的是有毒性的东西,那么这样做的后果就会对实验人员、实验室造成很大伤害。

的确,李老师主持的病毒药理研究室从事的是病毒性药物的研究,这种实验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实验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只有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做,才可以避免这样的危险。因此,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科室的成员,李老师在实验规程,基本操作等方面的要求都从不松懈。尤其是在进行传染性极强的SARS研究工作中,李泽琳老师对要进入P3实验室的每一个人员都亲自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先在P3实验室外面培养正常细胞,达到要求后,方可进p3;在P3实验室内也要先做助手,合格了,才放手让其做病毒实验。而技术上达不到标准,绝对不允许进入P3实验室。

谈到要求严格这一点,李老师说,一是维护科学的严肃性,使我们得到的结果是可靠的;二是爱护年轻人,如果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就有责任了。

当李老师说出“责任”二字时,她说话的语气依然是那么的从容淡定,但从她平静的语调中,我可以感受到“责任”在李老师心中的分量;可以感受到一个科学工作者对于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忘我追求;更可以感受到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倾心培养和无限关爱。

与李泽琳老师在一个研究室工作的吕老师同时也是李老师的学生,她深深为自己能得到这样一位名师指点而感到幸运。我的心情同她一样,因为近两个小时的采访,同样也使我收获很多很多……

(李泽琳简介:江苏人,1931年3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导师。195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英国皇家热带医学及卫生学会会员,曾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以及中国CDC病毒病控制所工作。从事抗菌、抗寄生虫、抗病毒药物的研究。80年开始曾在英,法,德,日美等多个国家任访问学者,访问教授,讲学,合作,开会等。2002年来我校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工作,现任病毒药理研究室主任。)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