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周美玲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995年,被评为北京市和全国优秀教师,并获得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人民教师”荣誉称号;1999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4年,被评为我校及全国师德标兵。2004年9月15日,工大报学生记者采访了周美玲教授。)
我是带着几分敬畏和几分好奇的心情走进周老师办公室的,然而一见她慈祥而温和的微笑,明亮而深邃的眼神,我初时的紧张与不安就一扫而光了。虽然我的采访经常被电话铃打断,但从周老师简洁的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探索之路:1960年,风华正茂的周老师以优异成绩留在母校??中南工业大学任教;文革过后,人到中年的周老师开始了她的科研之路,虽起步较晚且历经坎坷,但周老师执着坚持,痴心不改;1991年,年近半百的周老师来到工大,为学校的材料学科发展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如今,周老师在新型功能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取得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并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著作4部,多次被邀请在国际会议上对稀土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作报告。目前,她主持研究的新型稀土钼阴极研究项目已经通过2004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评审。
当我问到刚刚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对我校的影响时,周老师变得异常的激动,我看得出,这是一种对学校以及对自己所从事学科的一种挚爱,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周老师介绍说,此次大会是由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合作举办的,由两院院士、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先生出任大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工业大学左铁镛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出席会议代表620人,应邀为大会提供特邀报告的知名专家共23位,院士们在大会上作了特邀报告,300余名代表在各分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专家们就中国功能材料的长期发展规划进行了研讨。本次会议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全国少有,可谓盛况空前。大会在我校的成功举办一方面显示了我校材料学科实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扩大了我校在全国的影响,并开拓了我校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者眼界,增长了见识。这对我校材料学科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多年来,周老师不但自己亲临科研一线,为国家、学校争得多项荣誉,而且积极为国家培育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育人新章。周老师既是严师,她倡导科学严谨的学风和勇攀高峰的精神,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同时她又是慈母,在她培养的学生中,有许多已经是独挡一面的学术专家或行政领导,但每每提及他们跟着周老师做学问的日子,他们都有太多的话语和浓浓的情意,周老师像母亲般的关心和呵护是伴随他们一生的美好回忆。值得一提的是:周老师的2000级学生索红莉博士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做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工作,在国外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她的博士论文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我校首次赢得该项荣誉。在今年教师节前夕,索红丽博士虽远在瑞士但深感“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她从遥远的日内瓦的大学通过互联网送来祝福音频文件,其中一句深情的“周老师,您好!”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她对周老师的浓浓眷念和崇敬感激之情,这也充分反映了周老师诲人不倦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材料学院的本科生,能与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进行这样的交流,我感到由衷的高兴。谈话间,我以一个新一代工大学子的角度问了两个有关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问题。周美玲教授认为,做学问,首先应当学会做人,因此,本科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加强自己道德修养。她认为材料科学是基础科学,是由采矿,冶金学科发展而进一步形成,涉及化学,物理,计算机等许多其他重要学科。因此,我们应该打好扎实的基础,同时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接触其他领域学科,融会贯通。另一方面,材料科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研究的学科,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材料学院坚持创办教学研究型的学院,积极鼓励、支持本科生下实验室,参加到博士生,硕士生的研究实验中,提高自身能力,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
当被问及功能材料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时,周老师指出:搞研究不能随大流,赶时髦,必须要坚持以我为主,走自己的特色之路。如目前光电子、微电子的研究成为材料研究的一个热门,但是我校结合资源、技术及产品优势,致力于中大功率真空电子源材料的研究,发展高效节能的新型功能材料,进行SPS新材料方面研究,并在稀土电子发射方面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不知不觉,采访即将结束。周美玲教授敏捷的思维,严谨的学风以及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和其他同学一样衷心地祝愿她能在科研道路上永远年青,做一名“科学征途上的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