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

/ UP-CLOSE

道德的弘扬者--专访2004年师德标兵、人文学院桑敬民老师

来源: 时间:2005-02-26

1999年5月,桑老师身患尿毒症。2002年2月,桑老师做完肾移植手术。2003年4月重返课堂,9月主动增加课时。手术后身体只恢复了一年多便登上讲台。

2004年2月2日,桑老师再次手术,2004年3月底接了三个班的课,前后只恢复了两个月。

2004年7月20日,桑老师再次被推上手术台,8月30日重返讲台,前后只恢复了一个多月。

对于这一切,有人慨叹:桑老师是累病的啊!有人钦佩:桑老师真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也有人不解:怎么这么不爱惜身体呢?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位年近花甲且病魔缠身的老师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呢?怀着无比的敬意和几分好奇,笔者走进了桑老师的家。家中装修简单,家具十分简朴,墙上的挂历翻到八月份,30日那一天被绿色的荧光笔重重地做了标记,格外引人注目。8月30日正是桑老师返校上课的日子!

鉴于桑老师刚出院,采访会不会影响她休息,她有没有力气谈话,笔者心中忐忑不安,及至见到桑老师才如释重负。她精神饱满,非常健谈,完全不敢相信是刚刚做完一个大手术。整个采访过程就像桑老师主讲的一堂课,智慧的火花四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闪现其中。

当一个人为精神活着时,肉体的痛苦是最低的

大多数人把健康看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尤其“非典”过后。桑老师引用雷锋的话表明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是为了为人民服务。”她认为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肉体的生命,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她说:“当一个人为精神活着时,肉体的痛苦是最低的;当一个人为肉体活着时,痛苦是成倍的。”正是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使桑老师面对病痛的折磨无所畏惧,透析、肾移植,在旁人看来如泰山压顶,而在她看来那不算什么。她说:人的身体是物质的,每天都在变化;唯心灵、精神永恒。

桑老师的精神追求是什么呢?是教学、科研、著书立说。她要把她的知识和思维传播给学生。她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教育事业。她不无幽默地说:“讲课、写书比在家躺着生活质量高。”为了讲好新学期的课,桑老师出院不久就开始备课,还制作了课件。她饶有兴趣地为笔者演示课件,指着黑格尔的一段话大声朗读起来“世界历史从‘东方’到‘西方’。因为欧洲绝对地是历史的终点,亚洲是起点。……历史是有一个决定的‘东方’,就是亚细亚。那个外界的物质的太阳便在这里升起,而在西方沉没那个自觉的太阳也是在这里升起,散播一种更为高贵的文明。”桑老师声音洪亮有力,充满对东方文明深厚的情感。

桑老师开的选修课《华夏传统文明》很受学生青睐,经常需要限定选修人数,有许多学生来旁听。她讲课语言生动,知识丰富,思维敏捷,见解独到。学生觉得她把文史哲、儒释道都打通了,听她的课有一种“耳不暇接”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她讲的德育课与学生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她以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敏锐的哲学思维讲授为人处事的道理。学生被桑老师的精彩讲解吸引,有的学生甚至录下了桑老师的讲课录音,在学生之间争相转录。学生还在网上交流听桑老师课的体会,有的学生说:在工大四年没听桑老师的课就是白来了。桑老师在学生中颇有影响力。

桑老师当初讲德育课时,发现没有好的教材,就亲自撰写了《华夏传统文明教程》一书,书中的引文、举例皆查阅、核对了原文。桑老师书架上的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史哲学》(黑格尔著)等书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过多次。现在桑老师在撰写另一本书《思维与哲学》。80年代就已经着手,至今仍在细心打磨。她说:“只有时间久了,才能发现文章的疏漏。”桑老师治学的严谨可见一斑。

桑老师一直强调最重要的是本职工作。一次中央电视台邀请她去做节目,她谢绝了,因为“有课”。她不想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愿错过给学生上课的机会。教书育人才是她最快乐的事。

唯独道德不能申请专利

桑老师从事的是德育教育,传播的是道德文明。她说:“道德不是知识,只有真正懂得、做到,才能讲明白。”她常常用三句话勉励学生:“活得明白,活得高尚,活得幸福。”人首先要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财富。“德者,得也”,有德之人有得,因为有德会得人心,得人助,易成功。人要活得高尚,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只有内心磊落的人才有幸福。高尚带来的幸福远比物质财富带来的幸福深远。

桑老师用自己的人格诠释道德。作为教师,她格外注重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她常说:“教师的言行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她不姑息学生的缺点,不纵容学生抄袭作业,认真评判给分以打消学生的侥幸心理。作为母亲,她教育孩子助人为乐,带领孩子捐助多个地区的失学儿童。她的家庭连年被评为全国及市级“五好文明家庭”,电视台为她拍摄了《中国母亲》的专题片。作为市民,她敢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时常因她的挺身而出使矛盾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在她居住的小区,只要提到桑老师,就连保安、电梯工、出租司机都知道,而且津津乐道,热情指路。作为病人,桑老师在医院播放讲课录音,病友听得津津有味,连送饭的、打扫卫生的都被吸引过来了。桑老师曾给八一学院的军人讲过课,他们有感于桑老师讲课的精彩生动,建议她把教材和讲课光盘申请专利。桑老师当即表示:“你们说错了!什么都可以申请专利,唯独道德不能申请专利。全中国不讲道德行吗?社会风气坏了,我们大家又有什么好处呢?”桑老师对社会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每当讲到麒麟见世,《春秋》搁笔时,她都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麒麟为仁兽,世道衰败而应世,孔子为此悲感至极。桑老师与孔子虽不同时,但有同悲。她为当今社会金钱利益至上、道德缺失而悲。她在课堂上为传统道德振臂疾呼,在她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使之传承下去。1999年10月,《中国青年报》就道德问题采访了桑老师,随后发表的文章《拷问道德》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屡被转载;她在瑞士的朋友在大学以她的书为教材授课;一位学生出国留学只带了两本书--桑老师的《华夏传统文明教程》和《要教会学生思考》,当地华人看了要高价购买;桑老师的妹妹在美国,她的房客看了桑老师的书非要当她的学生。桑老师书中阐述的道德智慧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黑格尔说:“当一个人把别人的心灵之火点燃之后,他的生命之火将永远不会熄灭。”心灵之火,大家取才能继续燃烧;火不烬,不是你在燃烧,而是大家一起在燃烧。桑老师甘愿做播撒火种的人,道德的光焰在课堂上、在她能力所及的社会每个角落悄然燃起,她高尚的精神世界在光焰中熠熠生辉。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