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

/ UP-CLOSE

彭永臻:“科研工作必须把国家重大需求放在第一位”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时间:2022-07-06

采访一开始,彭永臻就兴致勃勃地介绍起微信群里的一则信息。他领衔研发的城镇污水深度处理关键技术于广西梧州应用投产,学生“晒”出捷报,彭永臻很高兴:“科研成果就是要落地,解决实际问题!”

彭永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他现年73岁,与新中国同龄,在1973年入党。“我一定用党员的五条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衡量自己,更加自觉地发扬共产党人那种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努力争取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当年,彭永臻在入党志愿书中写下铮铮誓言。

后来,彭永臻与污水处理结缘,做对国家有用的科研,成为他毕生的追求。他用不懈奋斗和闪亮业绩,兑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诺言:坚守科研教学一线40余载,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破解污水脱氮除磷关键技术和应用推广难题,培养了一大批行业人才,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污水处理关乎老百姓身边的绿水青山。彭永臻介绍,脱氮除磷是城市污水处理的重大课题,与此同时,高质量发展对污水处理节能降耗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厌氧氨氧化”技术是迄今世界上最经济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然而其尚未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的工程化应用,急需科技“亮剑”。

“做科研就是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彭永臻说,科研工作必须把国家重大需求放在第一位。2015年,彭永臻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询问他需要哪些配套的支持,他只提出一个要求:希望能创建国家工程实验室,推动产学研再上台阶。

2016年,由彭永臻作为带头人、北京工业大学牵头,联合4家单位申报的“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获批建立。这是城镇污水处理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目标就是建成国内外一流的工程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

彭永臻带领团队常年坚持“泡”在实验室里。“这些污水不是配出来的,是直接引入的生活污水,这样研究结果容易落地。”彭永臻介绍。伴随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味道,他们守在一排排污水试管和实验设备旁坚持科研,为了节省时间,有时午饭和晚饭也在实验室解决。

让关键技术落地,要迈过工程应用的坎儿。“各地水质浓度、处理要求不一样,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彭永臻说。他带领团队在全国多地运行9座城市污水处理中型试验装置。中试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不锈钢板和钢筋混凝土建起来的大实验装置,每座可日处理50吨—100吨污水,实验做成了可以就地应用。

为此,彭永臻和团队的工作量大大翻倍,不仅要盯着实验室,还面临频繁出差、工程建设、人际沟通等许多难题。“人生能有几回搏?关键时刻要能冲得上、拿得下!”他常常激励大家,这股拼劲激励着团队的每一个人。

功夫不负苦心人。近年来,彭永臻带领团队首次提出和实现了污水处理“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技术,在该领域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围绕这一方向,团队在国际上发表了前十篇一区SCI论文。以国家工程实验室为署名单位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多项技术已成功落地应用。

“人才队伍建设十分重要,培养人才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彭永臻说,培养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是他经常考虑的问题。当选为院士后,他谢绝了各种庆祝和表彰,唯一参加的活动就是面向学生的访谈。荣获202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后,他将个人奖金20万元港币,全部捐献给北工大教育基金会,用来培养支持环保领域创新型科技人才。

培养学生,彭永臻身体力行,舍得花时间。虽已过古稀之年,他仍站在三尺讲台,为各学段的学生上课,深受爱戴。如今,彭永臻还带着几十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他都亲自把关。除了出差或偶尔有事,他每周六周日都来实验室工作。

“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彭永臻与学生打成一片。他常常约着实验室的男生一起打篮球,会细心开导情感遇到问题的学生,悄悄资助遇到困难的学生。在他的影响下,实验室始终洋溢着科研热情,充满了团结互助的气氛。

多年来,他培养出98名工学博士、100多名硕士,其中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4人获提名奖,2名博士生获得了德国洪堡奖学金,4名博士生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30余人已成长为教授、博导、教授级高工或研究员,在我国污水处理科技领域发光发热。

虽已进入暑期,但彭永臻没有休息的打算。科技成果落地、队伍薪火相传,是他不变的初心和愿望:“希望科研人员都能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

文字:魏杰         编辑:吕洋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