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

/ UP-CLOSE

我们的故事 | 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来源: 时间:2022-09-05

编者按

9月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主办,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承办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第四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在北京举办。本届活动作为2022年北京市庆祝第38个教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自今年6月启动以来,近万名大中小幼教师踊跃参与,收集近300个育人故事案例。其中,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高扬老师获特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婧老师获一等奖,城市建设学部薛飞老师获二等奖。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快来和工小V一起聆听

三位老师的育人故事吧!


经济与管理学院 高扬

高扬,女,中共党员,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2016-2018年连续三年获得学校立德树人优秀班主任称号,2019年获第三届班主任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2020年获立德树人毕业班优秀班主任标兵称号。作为班主任指导161181班级获得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北京工业大学十佳班集体及优秀党支部等称号。

守护:在凤凰花开的路口

2022年5月底的某天夏夜,我在集中隔离酒店,刚刚参加完第六场线上毕业论文答辩。合上电脑的那一刻,我看到了电脑桌面上的凤凰花开背景,熟悉的画面浮现眼前。

凤凰花开意味着成熟和收获,从2015年7月入职以来,这是我陪伴毕业生们走过的第7个夏天。2020年那个新冠疫情袭来的夏天,我作为班主任带着16级学生毕业;2022年,因为学校周边突发疫情,我所居住的南新园社区也因为出现病例而被封控、集中转运隔离,线上教学、指导学生论文和竞赛、线上论文答辩、线上邀请优秀校友企业专家开展就业深造分享交流等等,助力完成一个又一个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7年的陪伴,2次遭遇疫情,不一样的是面孔,一样的是凤凰花开。

播种:七年前,开启育人之路

2015年7月,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走进了北京工业大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经过了一年的探索,在2016年9月,我迎来了16级经济统计学专业学生,开启了作为班主任的育人之路,小赵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位。入学第一天班会自我介绍时,他的普通话不太标准,在讲台上介绍自己时眼神不时往上瞟,神色中流露出一丝丝的紧张。他鼓足勇气竞选了班长,他的真诚打动了大家,也让我和他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我告诉他老师会陪伴他一起努力,相信他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班长,带领好整个班级。

育花:班主任/成长导师的守护与陪伴

大一第一学期结束时,小赵的成绩并不出众,对未来的规划也很不清晰。他忐忑地跟我说,觉得辜负了老师对自己的信任,自己跟班里的其他同学相比差距很大,找不到自己的闪光点。在那以后,我以聘请工作助理的方式,增加了和他相处的时间。我和他谈心,跟他分享了自己当初上大学时遇到的迷茫和挫折,比如大一第一学期数学课程的期中考试就不及格,让高考数学接近满分的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专业。我告诉他,在那之后我做了什么,怎么通过自我分析找到了努力奋斗的方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统计学专业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我鼓励他,积极参加一些感兴趣的课外专家讲座,也邀请他参加学长学姐的求学深造经验分享交流会。分享、指引、鼓励,慢慢地,他确定了自己未来读研深造的目标,学习成绩逐步提高,学习之余积极参加科技竞赛,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也能看到他的身影。2019年,他大三,也正是祖国母亲70华诞,正逢其时,重任在肩。当时他面临考研的升学压力,小赵同学克服学业、通勤等困难坚持完整参加国庆70周年活动,并在随后继续参加首都教育系统服务保障国庆活动宣讲活动。

班长的示范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在他的带领和号召下,我们所带的学生在申请入党、志愿服务、科技竞赛、深造就业方面积极踊跃,获得了一系列荣誉。

花开:在毕业后继续传递力量

七月是凤凰花开的季节,悉心的陪伴换来了凤凰花开的喜悦,我的学生就像一朵朵灿烂的凤凰花,绽放在七月的校园。小赵,作为班长,在我的鼓励下,选择支教保研,“将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献给祖国,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这个刚入学时候生涩、害羞、缺乏自信的孩子,变成了有责任、有担当、自信、自强的优秀人才,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奔赴青海,以崭新的角色传承红色精神。结束支教返校后,他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全身心投入科研学习中。我虽然不是他的学业导师,但是依然是他最信任的姐姐。我们经常谈心,我从曾经的分享者、指引者、鼓励者,变成了倾听者、陪伴者、支持者,见证了他参与北京2022冬奥会志愿服务,邀请他给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鼓舞更多的学生不畏困难、勇往直前,传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工大精神。

怒放:一起成长,相互成就

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学生们的毕业去向是最让我牵挂的。而他们的成长确是我最欣慰的,他们在三年多的积累中,学习到了找到目标并坚持向前;学习到了遇到困难永不言败;学习到了面对选择勇于担当。我所带的班集体先后获得了北京市先进班集体、校百强示范班、优良学风班、十佳班集体等荣誉,签约率、就业率、深造率均位列同年级学院第一。

在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7年间,我深刻感受到了无论何时,大学时代老师的陪伴和守护,如同一名园丁悉心呵护着花开。而在这期间,我也在不断进步和成长,总结出来了班主任“4s”工作法:以学生为中心,辅以班主任/导师的悉心陪伴,学长学姐的经验传授以及业界专家的讲座指导,让学生如花怒放。我想让每一个懵懂少年,在老师们的陪伴和引领下,汲取学长学姐的经验教训,接受业界专家指导,进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促使他们不断成长成才,让“4s”一起守护、助力每一朵凤凰花开。


马克思主义学院 常婧

常婧,女,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以《用“故事”讲“道理”》为题,讲述了如何把思政课讲活、讲精彩、讲得让00后学生爱听,进而真信的授课思考,通过讲历史人物的故事、举办“老物件会说话”的分享会、分享自己2022年因疫情在隔离酒店“洗手间”的讲课等经历,以深厚的教学功底展示了思政课的魅力。

用“故事”讲“道理”

大家好,我是一名思政课教师,欢迎来到我的课堂,我们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您一定同意,思政课很重要,思政课的道理很正确。那如何才能把重要而正确的道理讲得精彩,吸引00后大学生的目光呢?要让有意义的事也能有意思,让思政课活起来,我的尝试是用故事来讲道理。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是追梦的百年,奋斗的百年。历史沧桑厚重,而故事里的身影如你我一样年轻。军阀混战的岁月里,战功卓著、功成名就的他,却始终心无归属。他追逐崇高理想、渴望救国救民,他放弃一切找到了新生的共产党,却因为旧军官的出身被拒之门外。他没有被轻易劝退,毅然踏上万里寻党路,漂洋过海、久经考验,终于在中共旅欧支部入党。他,是朱德。那一年,他已经36岁。路途再远再难,方向正确总能走到终点。1927的南昌城头,烽火中井冈山的握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一路风尘、一路忠贞。普通人因为看见所以相信,而革命者因为坚信所以在绝望中看见。他们为什么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那星星之火?皆因信仰的力量。我看见学生抬起头、皱起眉、若有所思、浅吟低语。我相信,有思考才会皱起眉头,有感悟才会涌上心头。是的,那一课,我们在故事里讲信仰。

历史并不遥远,它可能就在你身边。上学期的作业,我给学生设定了一个特殊的主题——老物件会说话。让学生通过采访家人,从一件有意义的物品反映时代变迁,从家史中学党史。老物件之珍贵,故事之精彩,超出想象。我将老物件收集起来,建了一个线上“微缩博物馆”,其中有抗美援朝老战士的合影,有不同版本的毛主席像章,有泛黄的临摹作业,有60年前清华园门口的毕业照、有第一代航天人的课堂笔记......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接力。走过沧桑百年,我们都是追梦人,归来仍是少年,我们永远年轻。是的,那一课,我们在故事里讲梦想。

思政课不仅有大历史的关照,还有大现实的关怀。我们身处教室,思想远行,我们躬身入局,涌入时代。只有观世界,才能有世界观;只有胸怀天下,才能定位自我。我跟学生有个约定,那就是每次课都带来一个“为什么”。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治大国如烹小鲜,每一步都没有理所当然。为了回答好学生形形色色的“为什么”背后的故事,我们曾对比过国内外革命的道路,探讨过不同制度下资本的作用,分析过俄乌冲突的地缘政治背景,辩论过躺平能不能对抗内卷。学生曾经感慨,没想到思政课上什么问题都可以提,还能按图索骥自己找到答案。课一定要讲,但不全都是讲,可以把课堂变成谷爱凌的答记者问,可以变成俄乌冲突的模拟联合国会场,这都是曾经的尝试,也是时代的回声。是的,那一课,我们在故事里讲中国、观世界。

疫情突如其来,小区连续封控。为尽快清零,彻底消杀,我居住的小区五千多居民整体转运至隔离酒店。未曾想,这一次,我本人居然成了故事的主角。带着一岁的孩子集中隔离,线上教学难上加难。老师们主动提出帮我代课,但我想试试化危为机——现身说法、现场直播,上一堂抗疫大课。信号不稳我买了流量,为了安静我在卫生间上课。疫情来势汹汹,我们不能束手就擒,抗疫不仅是身战,更是心战。那一课,很艰难也很真实。课后,我收到了最多的学生来信,他们备受鼓舞,我也深受感动。我们都是时代的当事者和话事人,走下讲台,走到你中间,才能走进你心里。不做孤独的朗读者,而做学生的知心人。是的,那一课,我们都有故事,我们用心战疫。

思政课很深,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思政课也可以很活,因为道理都寓于故事里。思政课很大,大在“风声雨声”,大在“家事国事”。思政课也很小,小到举手投足、小到一颦一笑。从教以来,我一直问自己,思政课如何入脑入心?渐渐地,我有了答案,只有动脑才能入脑,只有走心才能入心。您不一定讲思政课,但您一定关心教育。让我们一起用心,讲好故事,殊途同归,不负每一分热爱!


城市建设学部 薛飞

薛飞,男,中共党员,城市建设学部城乡规划系副教授。荣获首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北京市第十一届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比赛三等奖,北京工业大学首届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第四届班主任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首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奖,2019/2020年度立德树人优秀班主任等十余项教学奖项。

和学生一起,奔赴洒满阳光的明天

凌晨03:07,清脆的微信提示音把我从睡梦中叫醒,第二天凌晨01:45,我的微信再次响起。这本是万籁俱寂的深夜,却是小孙同学给我发微信的时间。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的教师薛飞。今天我带来的题目是《和学生一起,奔赴洒满阳光的明天》。

可能大家会疑问:是这位同学失眠了吗?是心理有问题了么?是失恋了?...... 答案都不是。这是我们班同学赶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的加班时间。她经常开玩笑地说,和我们的校训“不息为体”非常契合。

谈到与“挑战杯”结缘,还要将时钟再次回拨到四年前,我和他们相识之初。这是一群充满朝气的00后,他们有热情、敢创新,但又充满迷茫与困惑,面对眼前徐徐展开的大学生活,他们不知道将这份热情挥洒在哪里,什么又是应该追逐的目标。

作为他们的大学班主任,我知道自己必须做点什么。随着社会真实挑战的不断跃迁,责任担当和追求创新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素养。如何与学生一起,携手转换角色,协同科研育人,成为我最棘手的挑战。

在实践中汲取经验,让创新来指导实践

我们学校靠近位于通州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一流学科所在的城市建设学部的学生,他们既是城市未来的主人,也承担着建设北京的责任与使命。于是,我想到将城乡规划领域最前沿的“城市体检”引入带班育人,带领同学们在真实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场地开展生态空间体检研究。触摸这座古都跳动的脉搏,感受城市绿色发展的生命力。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挑战打乱了原本的计划,由于疫情防控,同学们不仅无法调研,连走出家门都很困难。那年春节,焦急之情弥漫我们的网络会议。

为了帮同学们建立科研信心,我建议大家通过网络展开线上调研,引导他们使用卫星遥感影像分析城市空间、利用专业软件建模优化……

在新技术面前,00后们展现出浓厚兴趣,他们不畏困难,经常工作到深夜,面对疫情挑战,每一次创新都为大家赢得信心。这正与我们校训的后一半“日新为道”非常契合。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故事一开头提到的小孙同学来自丰台区,入学时的成绩并不突出,但她却蕴藏着一股在挑战面前勇于担当的责任心。工作中,只要疫情允许,小孙便带领团队奔赴通州调研,提前叫好外卖,傍晚才回学校,在教室集结加班整理数据,一抬头都已是凌晨。回去睡上几个小时,第二天一早继续上课。

为了配合同学们,作为指导教师的我也习惯于凌晨三四点接收同学们发来的文件,趁夜深人静时进行修改,并争取让同学们起床后就能收到结果。

小孙作为主答辩人,开始时只是一个会读稿的“木头人”,但她很快成长到能把汇报内化为一次次的展现,讲述着我们的成果与奉献。这背后,小孙经历过无数次枯燥的训练、模拟、打磨。她的每一点进步都饱含着团队同学的支持。这期间她还要完成学生干部的工作,更要完成入党前党课的学习和组织的考验。

备赛过程中,团队有过空手而归的失望、有过意见分歧的争吵、有过心烦意乱的抗拒、甚至有过半途而废的迷茫……但正如“挑战杯”大赛的名字一样,他们正在经历的可能是自己科研生涯中的第一个“挑战”,只要跨过去,迎接他们的将是巨大的成长。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就在这一声声半夜响起的微信声中,我们共同迎来了决赛答辩的日子。由于疫情答辩从线下改为线上。为了给同学们信心,我和同学们一起布置答辩室,灯光、投影、站位,一一细节都要考虑到、示范到。

答辩当天,为了减轻同学们的紧张,我第一个到答辩室调试好设备后便匆匆离开,在不远处不停通过手机和现场老师沟通“开始了吗?网络没问题吧......”感觉比自己答辩还要紧张。直到手机传来“答辩结束,这是孙同学表现最好的一次”。这时我悬着的心才落下。

奔回答辩室,我看到了同学们依然亢奋的双眼、洋溢着喜悦的面庞,以及小孙那双因为紧张还在微微颤抖的双手。我知道,不管比赛结果如何,她们已经战胜挑战了!

最终,我们获得了“挑战杯”国家级一等奖,携手完成了从高中生到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甚至到00后党员的角色转换,达成了育人与科研的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说:“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

为党育人,就是要培养“不息为体”责任担当,的人品。

为国育才,就是要培养“日新为道”追求创新,的才干。

比赛结束后,小孙发来了一条长长的信息。她说:“过去的两年,从备赛、打磨到最后收获成果,是老师和团队给予了我力量,让小伙伴们齐心协力,步调一致,携手穿过路面的凹凸,奔赴洒满阳光的明天。”


助力每一朵凤凰花开

用“故事”讲“道理”

让思政课活起来

携手同行

奔赴洒满阳光的明天

他们用心用情用力

讲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故事

诠释新时代教师的担当与使命


在北工大校园里

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老师

他们始终秉承立德树人的初心

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接力前行

他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