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
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如此盛赞“泥人张”
在北京工业大学
有这样一位泥人世家的手艺人
他是“泥人张”第六代传人
国家级非遗项目“北京泥人张”
东城区级非遗传人
艺术设计学院2020级雕塑专业本科生
张昊
今天跟随工小V一起
走进张昊的泥塑世界
聆听非遗传承的青春故事~
“泥人张”彩塑源起自天津
是中国雕塑历史上的重要代表性门类
历经一百八十余载而长盛不衰
技艺传承六代而人才辈出
2006年
“泥人张”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家族艺术的熏陶和浸润
张昊对非遗有着很深的热爱
“泥人张是一个很大的脉络,
是一门一脉相承的手艺。
小时候看到爷爷、父亲都在家里创作,
以为他们在捏‘泥娃娃’,
耳濡目染之中渐渐产生了兴趣,
后来慢慢体会到,
这不仅仅是泥彩塑,
更是祖祖辈辈言传身教的技艺。”
雕塑的基础是平面绘画
艺考备战阶段
张昊的绘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在北工大四年的学习生活
更让他在雕塑手法、技巧方面
收获了长足进步
“泥人张”彩塑
对人物肖像的制作要求严苛
通常是在不到一米长的空间内
进行人物造型
“体积虽小,却注重刻画人物复杂的心理,
以形传神,惟妙惟肖”
这是“泥人张”的特点
也是在张昊看来
最具难度的部分
“艺术家需要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
把人物、衣纹、装饰的细节都刻画得非常到位。
这些技巧需要长年累月、不厌其烦地练习,
只有多想、多看、多实践,
不断地积累经验,
才能创作出这类形象生动的艺术作品。”
以可塑性强的胶泥和优质的颜料为原料
以竹制的压子和木质的拍板为工具
原料和工具虽然简单
却能制作出一件件妙趣横生的精美艺术品
足以见其制作技法之巧、工艺难度之高
“‘泥人张’的技艺代代相传,
传承人们不断尝试、摸索,总结经验,
将各种技法巧妙组合,
追求的就是把最简单的东西做到极致。”
学校建立了传统工艺美术的教学传统
“泥人张”彩塑艺术研究中心
举办了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
这给张昊提供了许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也对非遗保护有了自己的看法
“在留存传统的同时,
找寻这门技艺与当下生活的连接点,
将‘泥人张’活态传承,
让优秀的民族文化熠熠生辉。
让古老的非遗‘活’起来,
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
“泥人张”彩塑作品大多立足民间,题材多样
以反映民间故事、市井生活、百姓面貌的内容为主
创作过程中
张昊在泥塑原材料选择方面实践创新
不仅使用原始的胶泥来雕塑
还将泥塑手法与铸铜等其它材料相结合
使“泥人张”彩塑艺术的材质表现更宽广、更灵活
他还在题材选取上突破创新
跳出固有模式
以讲述自己的生活、身边的故事为主
创作出以表达主观感受、自我认识为主的泥人
另外,张昊还在造型上不断调整
更强调作品整体的形式感、装饰感
作品尺寸由小型架上雕塑
逐步向大型空间雕塑、城市雕塑转变
以此来延伸“泥人张”的空间
让这门技艺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能有所展示
“我们这一代人受互联网影响很大,
网络上巨大的信息量让创作取材变得非常灵活。
创新,是技术的突破,是能力的飞跃,
然而基础才是创新的基石,
我们要继承老一辈优秀经典的艺术风格和作品,
长时间的磨练与积累。”
从“被看见”到“被喜爱”
越来越多的非遗物质文化遗产
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为传承人,我感触最深的就是
非遗作为一种原汁原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沉淀与积累后,
真正成为了一种
被大众所喜爱、所认可的文化形式。”
目前,张昊已推免至艺术设计学院雕塑专业
在雕塑领域继续深造
作为“手艺人”,也是非遗“守艺人”
张昊希望用技艺和创新
不断将新鲜的元素和理念融入作品
鲜活“泥人张”
让更多的人关注、讨论、研究
让这门技艺走向国际
让全世界认识到中国非遗的精彩
北工大人
探索非遗之美、传承文化之韵
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