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

/ UP-CLOSE

修古建、做学问、讲故事……北工大博士学长在故宫的“文武兼修”之路

来源: 时间:2024-10-10

自2003年“进宫”21年来,

他从修房子到做研究,“文武兼修”

作为故宫古建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他写过200多篇关于故宫的学术论文

获得2019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他就是北京工业大学2000级校友周乾

这位学长在故宫有哪些经历?

接下来跟随工小V

一起走进周乾的故事~



“我是被‘扫’进故宫的”

周乾说,自己和故宫的缘分是从北工大开始的。2000年至2003年,他在北工大建筑工程学院读硕士,方向是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师从薛素铎教授。2007年,周乾再次回到母校,在周锡元院士、闫维明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土木工程博士。周乾至今还记得,自己拿着一篇正在写的论文请教闫老师时,闫老师翻了几页,一指沙发:“你坐!”就开始埋头计算。2小时后,闫老师仔仔细细教了周乾如何修改。“老师们虽然严格,但是用心把学生当孩子看待,这是我在北工大最深刻的印象。”

研三那年冬天,周乾在招聘会上,从层层人墙中挤到故宫博物院的招聘摊位,和舍友一起投了古建筑保护岗。工作人员把他们的简历摞到筐里——那是一个一米见方的筐,数不清的简历早就堆得小山一样快溢了出来。满载希望而归的周乾接着做试验、写论文,等着面试通知的消息。直到来年3月,故宫博物院人事处打来电话,通知他面试。

面试当天,周乾才知道他的简历不知怎的掉进两张办公桌缝隙中,直到人事处一位工作人员扫地时才让它重见天日。好事多磨,周乾凭借出色的能力顺利通过面试,正式“进宫”。

周乾笑称自己是“被‘扫’进故宫的”,每每想到这里都觉得太幸运:“说实在话,我从没想过自己能进故宫博物院工作。这个岗位太特殊、太神圣——保护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

尽管在故宫博物院已工作了21年,周乾依然觉得,自己无论是工程实践还是学术研究都和母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认为,自己的角色虽然从学生向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馆员、古建学者身份过渡,但依然在故宫这所大学里不停学习、不停汲取养分:“它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有故事。”



“小周你太荣幸了,你闻到了300年的灰!”

进入故宫博物院后,周乾接触的第一个工程就是太和殿百年大修。太和殿是故宫最重要的建筑之一,见证了明清时期帝王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重大场合。金砖地面、溜金斗拱、蟠龙金柱……无数细节彰显了太和殿的独一无二。周乾拿金砖举例:“太和殿的金砖经39道工序烧制一年半而成。在明朝,普通砖只需烧制10天即可出窑。”

自1420年建成到1695年,太和殿经过五次大修。而第六次是三百多年后的2003年。这时太和殿木材或多或少变形、开裂甚至扭曲,需要全面排查。

周乾负责的,就是在大修前给太和殿“体检”——科学评估太和殿的结构安全问题并提出修缮加固方案。踩上太和殿积满灰尘的顶棚那刻,周乾毕生难忘——“比踩沙子舒服”,旋即尘土飞扬,遮天蔽日。他虽然戴了两层口罩,依然被呛到喷嚏不停。同事高兴地拍了拍他的肩:“小周你太荣幸了,你闻到了300年的灰!”

刚开始,周乾以为只靠计算机分析太和殿的数据就足够,然而真正在古建筑工程实践中才发现,这样的想法太过片面。他记得太和殿有根下垂足足10厘米的檩,如果按现代木结构设计规范会被拆除。但同事提醒:它没腐烂、没开裂、各个构件连接也很好,到底要不要修?周乾恍然大悟:“如果你的患者是能吃能睡、仅仅背有点驼的百岁老爷爷,难道能强行给他做纠正脊椎手术吗?肯定不行。”经过无数次建模和方案修改,周乾和同事们科学地保护了这根“古董”檩。而这根檩,至今仍完好地留在太和殿,未被扰动。

如何测量古建筑、如何记录古建筑残损状况、如何画好古建筑细节图、如何以最小扰动的方式完成修缮……种种学问大有考究。周乾对太和殿渐渐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敬畏。结束太和殿修缮的历练,周乾从“纸上谈兵”变得“身经百战”。此后几年,他陆续为角楼、神武门、英华殿等39座故宫建筑“体检”,成了故宫里当之无愧的古建专家。



“要讲好故宫故事,更要准确讲好它”

2013年,周乾到了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主要从事古建筑、馆藏文物科学保护研究。然而他发现,仅凭学术研究为故宫古建筑服务远远不够。一方面,他发现研究越专、越深,越和大众有壁垒——自己费尽心血写的一本600多页的古建力学专著读者寥寥,甚至有读者觉得内容太深奥,戏称这本书“好厚的一块砖头”,让他低落了好一阵儿。另一方面,周乾觉得闭门研究不能弥补学界和大众的鸿沟。2016年5月,他看见导游讲解太和门屋脊上的神兽,好奇凑了过去。没想到,导游绘声绘色地说,神兽是在天上做游戏的神仙变成的。“这太离谱了!”周乾又好气又好笑:“那是因为工匠需要用铁钉将脊瓦固定在屋脊上,防止瓦件下滑。为防止铁钉生锈,工匠才加了脊兽保护钉子。”

自那时起,周乾明白“要讲好故宫故事,更要准确讲好它”。他说,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故宫古建筑包含的智慧、文化和艺术,让更多人去了解故宫、爱护故宫,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求知欲。为此,周乾做了很多努力。一方面,他越来越多地给导游做培训,让导游在故宫“不露怯”、有积累;另一方面,他尽可能应邀做故宫建筑科普讲座,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大使:紫禁城如何被“漂”来的、故宫为啥有土耳其风格浴室、古代冰箱长啥样……生活化的知识普及让故宫揭开神秘的面纱,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因为在古建筑领域的深耕,周乾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故宫博物院首次、也是文博行业首次获得该奖项。此外,他还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0项,发表学术论文、文章200余篇,出版著作18种,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化部科技创新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合作)、故宫博物院课题等课题10项,承担并完成故宫古建筑力学评估30余项,获国家授权专利6项……

“虽然我现在做文化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我的根还是力学;古建筑的力学保护和研究,是我未来的学术关注点。”周乾明白,做故宫的古建筑力学研究,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要为了保护而研究:“尽管中国古代工匠的理论知识不丰富,但是他们的卓越智慧和宝贵经验,积累了故宫古建筑无数的力学真理,值得我学习和研究。”故宫古建筑“延年益寿”的秘诀,就是吸引他不断进取的最大动力。“未来,我会继续做个‘大众学者’,在潜心做好故宫学问的同时,继续讲好故宫故事!”周乾说。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