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光走过四十年,一代代教师如同灯塔,守望乐教善教、启智润心的时代航程。北京工业大学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夯实基础、果敢迸发。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学校推出“师者如光”系列报道,走近一线教师,展现北工大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铭记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重任
获批总经费达6000万元
他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探索者
更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行动派
将低熔点、高分解温度熔盐
从理论殿堂带到规模化应用的前沿
他就是2024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师标兵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研究员吴玉庭
快和工小V一起探寻他和熔盐储热技术的故事吧
“我们北工大有三代人在熔盐储能领域耕耘。
马重芳老师是第一代,
我们这批人接棒,
年轻老师们作为第三代努力成为中坚力量。”
20余年教师路
吴玉庭深受马重芳的影响
说起马重芳教授
吴玉庭充满感激与敬重
他不仅是北工大热能工程学科的奠基人
也是国内在该领域的权威专家
吴玉庭本科时使用的《传热学》教材
是马教授编著的
读博期间又通过导师的引荐结识马教授
马教授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当时从未发表过国际期刊论文的吴玉庭
第一次鼓起勇气向马教授寻求帮助
令吴玉庭感到意外的是
马教授毫不犹豫地答应
“我不是马老师的学生,
但他不仅倾力相助、亲自修改,
甚至连标点符号和大小写都逐一校正。”
这份细致入微让吴玉庭深受感动
加入北工大后
吴玉庭更真切地体会到
马教授作为前辈对青年教师的关怀与支持:
无论课题、论文还是学术会议
马教授都一一教导、严格把关
如今吴玉庭也有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的科研团队
他也像马教授这样
不遗余力培养青年教师
让团队更有凝聚力:
“我们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奋斗,让我倍感自豪。”
前辈们锐意进取的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吴玉庭
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
吴玉庭在熔盐储能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上
有了新的突破
所谓熔盐储能
即用熔盐这种介质
储存太阳能或其他能源产生的过剩能量
以应对清洁能源供应不稳定的问题
理想的储能材料应具备
高热效率、大储能密度及成本效益
这激发了科研人员不断潜心探索
致力于研制出满足高标准的新材料
吴玉庭团队发现
混合盐具有更宽广的液体温度范围
和更高的分解温度
从而使储能更稳定
基于此,团队投入精力钻研出
低熔点且适用温度范围广泛的混合熔盐配方
优化从材料研发到设备制造、系统集成的
整个储能链条
追求性能与成本之间的最佳平衡
为了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
吴玉庭团队不仅在太阳能热发电领域
应用熔盐传热和蓄热技术
还将这一技术扩展至
清洁能源供暖、工业供热供汽、火电厂调峰
等多个领域
在此基础上
团队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和传播
让越来越多的单位及能源领域专家
认识到熔盐长期储能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重要性
这一重要性也在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和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中
得到充分体现
就在这一时期的关键进展中
一家企业向吴玉庭团队求助
希望开发出适用于650-700度高温的盐
为太阳能发电降本增效
尽管研发难度大
吴玉庭还是迎难而上
团队尝试多次,制备出了符合要求的盐
却在测试中发现了新问题——
当温度低于500度时
这种盐会产生微小的固体颗粒
虽然颗粒直径只有几微米
但可能会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损坏设备
“科研就是要精益求精。”
经过多次长时间的高温运行实验
吴玉庭带领团队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
并作为“宽液体温域高温熔盐储热技术”项目负责人
成功申请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项目获批经费达6000万元
如今吴玉庭团队研制的多种低熔点混合熔盐
已在多个高温传热蓄热工程中
实现了规模化工程应用
多个千吨级熔盐投产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达到数千万元
“对于实现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而言,
储能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发展方向。
我们肯定会继续坚持、全力以赴,
将这项技术做得更好更强,
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应用需求。”
吴玉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