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

/ UP-CLOSE

抗震防灾领域的“住院部医生”!他是北工大李小军

来源: 时间:2024-10-11

编者按

时光走过四十年,一代代教师如同灯塔,守望乐教善教、启智润心的时代航程。北京工业大学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夯实基础、果敢迸发。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学校推出“师者如光”系列报道,走近一线教师,展现北工大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铭记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他是国内工程抗震防灾领域的权威专家

多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他开展学科交叉融合

带领团队开展工程学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

管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合作

不断探索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

他亲自带领学生深入地震灾区第一线

启发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获取真知

他就是2024年北工大优秀教师标兵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李小军教授

快跟工小V一起走近他的故事吧~

“我们就像住院部医生,

在地震中探索地震成害机理,

为防灾减灾提供解决方案。”

李小军形象地解释道

北工大建筑工程学院在地震领域的科研目标

就是使地震发生时工程损伤降到最低限度

李小军带领团队一方面要钻研

如何提升工程本身的建造质量和标准

另一方面要为工程建设设防

提供合理可靠的举措

从而减少地震带来的影响

这其中包括

地震动特性分析与地震动预测、场地地震波动模拟、

地震区划与工程结构设计地震动确定、

核电和埋地管线、地震风险评估与保险、

强震动观测、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等多个方面

为了达到科研目标

李小军致力于为不同的工程

制定多样化设防地震作用

换句话说

就是“定制化”各种工程的防灾减灾需求

这也是他投身于跨学科研究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而他的研究领域

就是作为工程学与地震学、地球物理学

多学科之间的“翻译官”

为学科交流、合作架起沟通桥梁

深耕30多年

李小军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防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团队科技成果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李小军在培养学生方面有两大特点:

一是注重跨学科思维

二是注重实用性

学生加入团队之初

他经常举一个例子

帮大家更好地理解工程抗震设计的精髓:

“当你站在行驶的公交车上,

是绷直双腿站得笔直更稳,

还是略微弯曲膝盖更容易保持平衡?”

学生比划几次之后便豁然开朗

稍微屈膝站立能更好地维持身体的稳定

原来,增强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

并不意味着一味使其变得更坚硬或更高大

相反,在面对一些特定类型的地震时

工程结构的柔韧性和适应性往往更加关键

工程抗震设防一定要考虑相应的地震环境

学生们这时往往恍然大悟

深知在李老师的团队中

跨学科思维和实用性如此重要

在注重跨学科思维方面

李小军经常与其他导师合作

共同塑造学生的跨学科视野

力求使学生做到既精通又融会贯通

“团队的学生都在探索多元化研究方向——

不论是地球物理、地质学还是计算机科学,

甚至包括管理学和医学,

只要对专业研究有帮助

他们都会主动去学习。”

因此大家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

从而提出更全面有效的策略

在实用性方面

李小军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实验能力

他希望学生们走出课本多实践

从而更好地适应各种作业环境

在全力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

他曾带大家深入地震灾区

考察最具代表性的工程破坏和地质灾害场点——

现场分析工程结构的破坏现象、

破坏程度及破坏机制

尝试理解工程损毁的具体形态

观察抗震与减隔震措施的效果

甚至进入危房内部察看房屋受损情况……

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

“仅凭外部观察是无法全面了解房屋破坏程度的,

必须亲自进入查看,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虽然在实验中我们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工程结构的破坏现象,

但现场考察能展现更真实的破坏情况。

这激发了大家不断调整和完善理论认识。

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

会让学生们不断产生新的感悟,

从而成长为国家防震减灾研究中

能解决问题的人才。”

李小军如是说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