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节课都上到学生心里去。”
是她的初心和坚守
她总能把晦涩的专业知识讲得生动透彻
收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北工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荣誉
她的课4次获评“满分课堂”
其中《数字逻辑》课程
连续6年评教平均分达94.43
她悉心指导学生
斩获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她就是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王秀娟
接下来跟随工小V一起探索她的秘诀吧!
常规点名❌
“知识“比拼”擂台”✅
在王秀娟的课堂上
每次点名都是一场趣味横生的互动——
她总能把刚学过的专业知识融入其中
例如讲解“序列检测器”知识点时
点名就变成实战演练
所谓“序列检测器”
是判断一串输入信号中
是否出现预设序列的检测算法
简单来说
就是在一串数字中找到特定线索
点名时,王秀娟故意拖长音调
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
学生屏息等待
生怕错过自己的“信号”
这样的点名
既考察大家对知识点的理解
又考验反应力
同学们既紧张又兴奋
“‘序列检测器’原理
真是刻在了脑子里,
这辈子都忘不掉!”
学生说道
让同学们又爱又恨的
还得是王秀娟课堂提问采用“加密点名”
她通过编码、二次加密等方式
把同学们的学号变成一串乱码
大家必须快速破译
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那个“幸运儿”
这样点名既烧脑又好玩
同学们嘴上喊着“太折磨人”
私下却暗自较劲,看谁解得又快又准
不知不觉中
那些原本让人头大的知识
被他们玩得滚瓜烂熟
在这些妙趣横生的互动中
王秀娟精准捕捉到每个人的学习状态
而同学们也在这样的知识“比拼”中
不知不觉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
照本宣科❌
推主线剧情✅
是王秀娟的初心
她的“独门秘籍”
在课程设计上还有更多巧思
为了让大家更系统地学习
《数字逻辑》课程
王秀娟还安排了“主线剧情”——
“如果我们穿越到没有计算机的时代,
该怎么从零开始创造它?”
此后,每讲完一章她就化身项目总监
带同学们复盘进度
“现在我们能造出计算机了吗?”
见大伙纷纷摇头,她追问
“还缺什么呢?”
课堂顿时变成头脑风暴现场
王秀娟在热烈的讨论中
水到渠成地展开了新章节的内容
这门课的另一挑战在于
知识点抽象晦涩
当王秀娟按教材定义解释“高阻态”
“指电路在物理上保持连接,
但逻辑上处于断开状态”时
大家神色茫然
她索性打了个比方
“就像现在,
有多少同学人在这儿,心却飘走了,
这就是典型的‘高阻态’啊!”
话音刚落
教室里响起会意的笑声
同学们恍然大悟
“原来‘高阻态’就是‘人在心不在’啊!”
将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将晦涩的理论通俗化
是王秀娟打破理论壁垒的第一步
为了真正让知识“活起来”
王秀娟想尽了浑身解数
对她来说
能带动大家的学习热情
就是教学过程中最快乐的事
这份用心
换来了学生们实打实的认可
王秀娟多次获得学生评教满分
4次斩获“满分课堂”
《数字逻辑》课程6年评教均分达94.43
此外她还斩获
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北工大优秀教师、优秀青年主讲教师
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等荣誉
见证着她对三尺讲台始终如一的赤诚
被动等答案❌
主动找答案✅
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到王秀娟
希望跟着她做科研
不乏有些学生毫无经验
但王秀娟总是宽慰
“没关系,谁还不是从零开始的?”
耐心地带他们一点点
定方向、读文献、设计方案、
做实验、写论文……
备战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期间
王秀娟学生的参赛作品是
“社交平台恶意机器人检测”项目
然而,几人迟迟找不到
建立服务器通信的路径
无法进行后续操作
见学生一个个垂头丧气
王秀娟就带着大家查资料、分析原理
反复调试代码
优化算法十多版
当项目从市赛打到国赛
并最终获评国家级二等奖时
王秀娟比学生还激动
“他们突破自我的样子,
就是最好的奖杯!”
近几年,王秀娟带领的学生们
获得3项国家级奖项和4项省部级奖项
他们的名字也频频出现在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学校优秀毕业生的名单上
“学生从被动等答案到主动找答案,
这种蜕变比任何奖项都珍贵。
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
永远是我保持教学热情的动力源泉!”
王秀娟说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