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术研讨会举行。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来自全国高校的500余名师生在线参加了会议。 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联合主办,旨在深入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思想观点、重要论断、重要举措,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阐释走向深入。
研讨会以线上形式进行,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四平主持。 在线会议截图
研讨会上,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淼在讲话中积极肯定了该中心各研究基地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宣传中作出的贡献,并就下一阶段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明确要求。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沈千帆在讲话中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首都高校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要求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水平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阐释,高标准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要高质量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创新发展思路和目标,表示学校党委将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走深走实,牢牢把握办学正确政治方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专家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分别做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副教育长、一级教授韩庆祥从概念辨析、历史发展、理论演进、中西比较等方面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建构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辛向阳从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三个角度,多个层次系统阐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内涵、关键特征等重要问题。
中共中央编译局原秘书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金海从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集中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与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性问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黄百炼以中国国情的差异性特征为切入点,在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路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从经济发展的视角,以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为主线,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学与研究》副主编侯衍社从哲学层面分析了“五个必由之路”与“三大规律”之间的联系,并提出要在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中把握规律和运用规律,更好把握历史主动。
研讨会上,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院长,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探讨及其融入思政课的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贡献”“如何将党的二十大要点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如何理解并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概论’课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考”“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国首都故事”为题,从不同角度研讨了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思政课的思路和方案。